连城镇多措并举,完善市域治理“智治支撑”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落实蚌埠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积极发挥智能治理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作用,夯实智治基础,根据《关于印发固镇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五治”专项组工作方案推进方案的通知》(固平安办〔2021〕15号)要求,连城镇严格对照《固镇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智治支撑专项组工作推进方案》中的目标任务分解表,积极认领工作任务,结合镇情抓好落实,多措并举,完善市域治理“智治支撑”体系建设。
一、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一是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减证便民”工作是推动“放管服”改革、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因此我镇将“减证便民”工作纳入全镇重要议事日程。全面梳理法律、法规设定的证明事项,明确了企业和群众提交证明的范围,建立保留证明事项清单。凡是要求群众开具不合理证明导致群众办事困难、来回跑路的,必被严肃追责,真正做到了正本清源、便民利民。二是完善村(居)便民服务规范化建设,在各村(居)实行“一承诺两代理”工作制度, 确定了“两代理”接待员(村干部),并将接待员的姓名、联系电话向村民进行了公布;制定和完善了信访、为民代理服务相关制度,并上墙进行了公开;严格实行接待员(村干部)每天坐班制度,做到了上班时间有人接待,下班时间电话联系,真正达到了为民服务的要求。三是规范和理顺部门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整合镇政府资源,加强部门与部门、部门与村之间的协调配合,优化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解决管理责任上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形成推进工作的整体合力。 2021年我镇紧抓政务服务,实行周调度、季考核、半年小结、年度评比,在镇、村两级业务员的努力下,基本能完成乡镇每月400件办件,村居每月300件办件;实现网上申报办件占比100%;月办件完成占比95%。
(二)全面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深化政务公开。一是根据《政府信息分类规范》,清理政府信息并录入全县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完善镇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中心,加强镇公众信息网站和村远程教育站的维护管理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镇政务公开栏,公开镇工作职责、服务项目、收费项目、收费依据和标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行政决策、为民办实事项目等内容。三是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针对无法修订、废止或者宣布失效的文件,进行全面清理,销毁或归档保存。2021年至今,我镇共在固镇县人民政府网上传工作动态信息212条,在固镇县连城镇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上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432条。
(三)强化责任,加大行政行为线上线下监督力度
一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镇政府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的同时,更加注重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2021年我镇不断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利。对待群众投诉的事项,及时受理、认真调查、按时反馈,对于人民群众检举和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及时依法做出处理;对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及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截至目前,我镇共收到群众举报案件4件次,办理2件次,处理0人。
二是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行政监督、解决行政争议、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便民利民原则,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依法应当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全部受理。综合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查、听证、和解、调解等手段办案。同时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鼓励、倡导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2021年我镇共应诉7起。
二、提升网上群众服务能力
(一)抓好网上为民服务中心建设。一是设立“咨询服务台”,为群众提供办事咨询、服务引导和电话咨询等服务;二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公开服务热线、政务服务各类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全面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主动评价工作。2021年,我镇共接收市长热线交办案件357件,办理326件,退回31件;办理人民来信10件;通过信访信息化综合平台受理信访件12件,主动参评9件,参评率75%,召开信访听证会7场;完成“互联网+群防群治”暨蚌埠红袖标APP下载注册平安志愿者4912人,成立平安志愿者巡防大队1个,中队12个,划分巡逻网络12个。
(二)做好长三角政务地图宣传推广,积极引导群众使用“皖事通”长三角服务地图移动端办件。一是做好“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宣传推广工作,引导企业、群众使用“皖事通”APP中的“长三角政务地图”办理模式,稳步提升长三角政务地图有效访问量、有效访问用户数以及移动端办件数量,让便民应用家喻户晓。2021年下半年,我镇将继续以各村居每月引导群众使用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办件不低于20件、每月新增地图有效访问量不低于200人次、每月有效访问用户数增量不低于30人的标准开展推广应用。二是积极引导、协助本地区企业、个体工商户注册安徽政务服务网法人账户,引导企业从网上申报办件,不断提高法人注册量。
(三)开发应用新型媒体和客户端,完善网上学习和普法渠道。“七五”普法期间,我镇虽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但大部分还局限于走访、广播、流动宣传车、发放宣传明白纸等传统宣传形式,对网络、微信、微博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应用重视程度不够,利用率不高。今年是“八五”普法的开局之前,为改变传统宣传方式受众单一、投入和成效不成正比的情况,我镇在宣传方法上另辟蹊径,创新形式,充分利用微信、APP、智能终端“使用频繁、受众广泛”的特点,大力开发应用新型媒体和客户端,完善网上学习和普法渠道,构建“新媒体+普法”的普法新模式,目前常用的网上普法渠道有: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个村民组微信群、6.26课堂、学习强国、电梯间展示终端等,新媒体普法平台真正成为了广大群众指尖上的“法律顾问”。
三、推进智能治理基础建设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健全信用监管联合奖惩机制。自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镇严格按照省市县工作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参与、广大农户获益的原则,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初步实现“信息、信用、信贷”联通。截至目前,全镇共采集农户信息8392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8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2个;A级以上信用户5799户,其中AAA级信用户382户,AA级信用户2137户,A级信用户3280户;全镇12个村(居)均积极开展信用村创建,其中AAA级信用村3个,AA级信用村2个,A级信用村3个;各金融机构共为我镇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授信4.96亿元;累计用信2214户,累计用信金额1.76亿元;在用信户数985户,在用信金额9956万元。
(二)细化网格化管理服务,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享体系。为进一步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政治引领、自治筑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的“五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破解村干部少事情多的管理难题。我镇充分考虑辖区内村落布局、人口、生产、宗教、地缘等因素,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将全镇网格重新划分为四级。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12个,三级网格64个,四级网格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按照地缘相近、居住相邻、人文相亲、管理适宜、易于集中、便于活动的原则,每20—30户村民划分为一个网格单元,全镇共237个,网格员由党小组或村民理事会成员担任。形成了全方位、无死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网合一”的镇村治理体系。将基层党建、信息收集、信访维稳、矛盾化解、民生保障、重点人群管理、环境整治和便民服务等进行功能整合,实现“一网打尽”,创新实行“一组一会一网”模式,为开展乡村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筑牢基层治理基石。今年以来,全镇237名网格员共代办村务20余件,解决矛盾纠纷132起,一对一为村民服务60余次,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网格员自此成为了政府和村(居)的“神经末梢”。
(三)大力开展“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建设和“天眼护家园”农村技防工程。近几年,我镇结合平安连城系列创建活动,遵循当前城镇建设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以镇村户三级监控为抓手,稳步有序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一是以人员聚集点为监控中心,重点道路卡口为网络,科学布点,加快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监控要盖面,缩小监控盲区;二是将“雪亮工程”、“天眼护家园”与“网格化管理"有机结合, 结合当前的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综治中心构建联网共享的智能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拓展了实时监控、多角度监看、视频放大、储存、回看、语音对讲、视频安全保障、公共场所视频应急等功能。
截至目前,全镇科学布局摄像头监控点200余个,涉及12个村庄,确保重要交通路口、 重点部位、人员聚居地全方位无死角和24小时全天候监控,为连城镇平安幸福的村居环境提供坚强保障。
(四)传承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和实战化建设。我镇以基层综治中心标准化和实战化建设为切入点,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基础、以“一微一平台”联网应用为抓手(“平安连城”网格微信群,综治信息化平台),整合行政司法资源,充分发挥雪亮工程技防和群防群治作用,扎实开展矛调、信访、打传、禁毒、防邪、国家安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工作,不断深化基层平安创建,全面推进“五化融合(扁平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实体化运行、信息化支撑)”,推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努力实现“五个一线(资源在一线汇聚、信息在一线应用、矛盾在一线化解、服务在一线强化、平安在一线实现)”和“三个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提升)”目标。2021年,通过综治9+X平台上报调处矛盾纠纷239起;网格化事件调度平台处理事件12起;重点人群管理方面:参与邪教教育转化专班学习4人,吸毒社康社戒3人,参与平安关爱行动的有吸毒史人员48人,纳入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系统246人,其中三级以上精神障碍患者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