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走进固镇 > 历史文化 > 历史人文

安徽固镇:徐介藩将军的传奇人生

发布日期:2020-06-10 15:05   作者:政府办    来源:固镇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阅读: 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在安徽省固镇县出生的徐介藩将军,是一位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他是如何从农家孩子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领的?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传奇将军

徐介藩,原名徐齐邦,1901阴历6月6日出生于固镇马场乡前马场村(今石湖马场乡徐祠村人)。事迹简历记载,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3期步科学习,毕业后转入广州航空学校学习。1926年加入中共,同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红军航空学校学习,1928年转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1年参加苏联红军,参加苏联卫国战争。1932年4月转为联共正式党员,领得苏联公民护照。1939年任共产国际干部部东方干部处专员,1943年转人联共中央某秘密机关。此间荣获苏联政府颁发的保卫莫斯科奖章和保卫祖国纪念章。1948年回国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编译局《毛泽东选集》俄文总编辑。1949年任中共东北局直属党委书记,6月随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苏访问,后与王稼祥等筹建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任一级参赞、驻赤塔总领事馆总领事。1951年被派往朝鲜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参加朝鲜开城谈判。1953年春回国,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四系主任。1960年任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

传奇经历

传奇将军的传奇之处体现为:他加入了苏联国籍和苏共党,成为苏联红军,并被苏联红军授予上尉军衔,荣获保卫莫斯科奖章和卫国战争勋章。

他是一位身在军中却广泛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多能将军,出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编辑局俄文编辑,出任中国驻赤塔总领事馆总领事,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他与陈赓将军都是黄埔出身,因他的留苏专家身份,当陈赓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也随同前往出任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主任,从事国防科技装备的研究。1961年,他以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为基础,在西安又扩建装甲兵工程学院,任副院长。他带领装甲兵工程系的师生员工,成功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陆两栖坦克,为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真理的耿直个性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他的军衔经过陈赓的亲自评定拟授少将军衔。方案报上去以后,由于全军符合少将军衔条件的人很多,徐介藩只被授予装甲兵大校军衔。不少人认为像徐介藩这样的黄埔三期的老革命,仅仅授予大校军衔实在是委屈他了。但他不在乎这些,他觉得自己旅居苏联20多年,为祖国为人民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军衔高点低点都无所谓,关键是能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徐介藩生性耿直。1959年4月,徐介藩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因上“万言书”而受到错误批判。在当时全军上下一致批彭的“非常形势”下,徐介藩却不怕被扣上“军事俱乐部”成员的帽子,认认真真地阅读了彭德怀所写的“万言书”,斩钉截铁地认为:“我看彭老总没有错!”庐山会议后,林彪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大搞“政治挂帅”。装甲兵工程学院一些人也投其所好,大搞形式主义,不断压缩学院正常的军事技术课程,把时间耗费在政治学习上。一贯敢于直言、发表不同意见的徐介藩认为:学院应以技术课为主,政治课不能安排太多!那些人给徐介藩扣上一顶“重技术、轻政治”的大帽子。不久,组织上调整装甲兵工程学院的领导班子,资力、威望,还是工作能力徐介藩都是院长一职的热门人选,徐介藩完全服从组织上的安排,在他看来自己满腔热忱参加革命,为的是救国救民富国强兵,1961年8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晋衔命令:晋升徐介藩为装甲兵少将军衔。

起伏跌宕的一生

1964年10月,林彪一纸电令把徐介藩他们辛辛苦苦创建的哈军工调出军队序列,徐介藩很是痛惜。“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徐介藩被诬以“苏修特嫌”。1968年4月,徐介藩被非法关押在北京郊外的通县进行“隔离审查”,强令他“交代问题”,并受到“专案组”的残酷迫害,酿成了脑血栓后遗症。直到林彪事件之后才被解除了监禁,但是组织上还是没有对他的“问题”做出任何结论,徐介藩的头上还顶着一个“苏修特嫌”的沉重罪名,接受无休止的审查。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他的问题终于有了转机。1979年3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推翻了左的时代强加在徐介藩身上的种种不实,正式为徐介藩做出了平反的决定,恢复名誉,积郁在徐介藩心头多年的闷气一扫而空。1981年,徐介藩享受正军级待遇:次年,中央军委又批准他享受副兵团级待遇。1983年4月16日,有着传奇经历的徐介藩将军在解放军总医院与世长辞,终年82岁。


传奇将军留下的思考

一个小地方出生的传奇英雄,总归没能魂归故里。今天,整理这些旧资料时我们想表达的是:每一次面临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有一些人或坚韧沉着、或横刀立马、或热血洒尽、或悲壮一生,生如灿烂的星辰照亮四方天宇,鲁迅先生把这些人比喻成民族的脊梁。所有对历史的纪念,都是为面对明天。而那些被云雾暂时遮盖的山峰,丝毫没有减少他的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