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献三救”,这些知识请您知悉
无偿献血是指为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身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收取超过因献血发生必要的交通、误工等成本额度及报酬的行为。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是我国血液事业发展的总方向。献血是爱心奉献的体现,帮助病人解除病痛、抢救他们的生命,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近半世纪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一直向世界各国呼吁医疗用血采用无偿献血"的原则。我国鼓励无偿献血的年龄是18-55周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献血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有:2. 身体发育正常,男性体重不低于50千克,女性体重不低于45千克。3. 体温正常,感冒、发烧、咳嗽、拔牙等使用药物一周后。4. 血压不能出现降低的情况,要求没有贫血,没有一些经血液传播的疾病。5. 做过大手术一年内不宜献血,小手术三个月内不宜献血。6. 带好身份证,参加过献血的学生可带上无偿献血证。9. 献血前不要服药、不饮酒,饮食清淡,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做剧烈的运动。 造血干细胞成功移植挽救濒危生命,着实牵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我们见证了造血干细胞重燃他人生命的奇迹,采集8ml的血液样本录入中华骨髓库中或许就能挽救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红十字会为此特地成立义务劝捐队伍,建立专业红十字志愿组织,普及造血干细胞知识、举办造血干细胞采样入库活动、大幅度宣传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案例,让更多的民众加入捐献队伍,使他们不再因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误解而畏惧、却步。 1.年龄在18~45周岁、身体健康、符合无偿献血条件的人士志愿捐献干细胞,可与所在地的中心血站或者红十字会联系,在当地献血点填写《志愿捐献登记表》并采集约8毫升血样,即可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2.志愿捐献者的血样经HLA分型检验,相关信息及志愿捐献者基本资料会被录入到中华骨髓库数据库中,等待患者查询。 器官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或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器官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带着观念上的传统保守,周遭旁人的流言蜚语,毫无疑问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开展是寸步难行,秉承着“劝”的原则,义务劝捐队的志愿者们始终在努力冲破民众的心理防线,打破对捐献的误区,这是尊重生命、延续生命的体现。器官捐献是挽救器官衰竭患者生命、服务医学发展、展现人性光辉、传递人间大爱、体现社会进步文明的高尚事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当生命离去时,经评估功能良好的肝脏、肾脏、心脏、肺脏、胰、小肠可以捐献,此外,角膜、皮肤、骨骼、血管、肌腱、神经等组织也可以捐献,遗体也可以捐献。 由于器官本身的衰老,器官捐献一般不超过65岁,对于遗体、角膜/组织捐献没有绝对的年龄限制。 我国人体器官捐献遵循“自愿”原则,如果捐献意愿发生改变,随时可以变更或撤销。4.成为捐献志愿登记者,一旦遇上意外,医务人员会放弃救治吗? 拯救生命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天职,表达过捐献意愿不会影响登记者得到应有的抢救和治疗。
什么是三救?
三救是指:人道救助、应急救援、应急救助。
人道救助工作是红十字会面向困难群众开展的一项常规工作,是政府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补充,是红十字会在新时期参与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关注人的生命和健康,以弱势群体为主要工作对象、以特色项目为载体,通过募集资金和物资,开展健康促进、大病救助、博爱家园、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经常性的人道工作,并结合医疗、康复、养老等符合红十字会宗旨的社会公益事业。
民生工程始终和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相契合,每年例行的五•八世界红十字日,送温暖、送技能、送知识、送义诊、送药品、春节期间的博爱送万家等大型活动,加之平时的因灾因病人道救助等等,红十字志愿者总是奔走在困难第一线,通过走访、物资发放等形式去帮助那些实实在在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们重塑信心。
应急救援一般是指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和计划。根据紧急时间的不同类型,分为卫生应急、交通应急、消防应急、家庭应急等领域的应急救援。
中国红十字会坚持"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志愿服务,一专多能;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救援队建设原则,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全面推进救援队组织体系、工作机制、预案制度、物资装备、保障机制等各项能力建设,逐步形成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体系,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救援队布局。
应急救护(紧急救治)是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知识,组织志愿者参与现场救护。当有任何意外或急病发生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医学护理的原则,利用现场适用物资临时及适当地为伤病者进行的初步救援及护理,然后从速送院。在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新的模式结构下,利用科技进步成果,针对生产、生活环境下发生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向公众普及救护知识,使其掌握先进的基本救护理念与技能,以便能在现场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护,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为安全生产、健康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灾难发生时我们伸出援手,灾难发生前我们掌握基本急救技能,普及救护知识不仅是对自我生命尊重的体现,也是对他人生命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