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固镇动态 > 专题专栏 > “三农”专题 > 科教园地

黄淮海小麦玉米“吨半粮”高产稳产技术集成示范方案

发布日期:2023-12-08 15:25   作者:粮食作物技术处    来源:全国农技推广网    阅读: 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一、目的意义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各地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农业农村部提出要把提高单产作为今后抓粮食生产的主攻方向,下更大功夫整合良田、良种、农机、农艺等各方面优势资源,集成运用整套增产技术模式。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周年轮作的重要产区,产量分别约占全国小麦、玉米总产的65%和30%,近10年来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30%。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目前黄淮海地区气温逐年上升、降雨增加,全年光温水热资源更加丰富,为实现粮食作物持续增产创造了条件。因此,探索小麦玉米周年“吨半粮”高产稳产技术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释放作物增产潜力,是确保持续提高黄淮海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措施。

二、示范地点

在黄淮海7省分别选择1—2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基地,开展试验示范。各示范基地要选择土壤肥力中上等、灌排方便、形状规整、大小合适、肥力均匀并配备有水肥一体化设备(喷灌、微喷带、滴灌等)的田块,面积300—500亩为宜。

三、模式内容

开展小麦玉米周年“吨半粮”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模式集成和示范推广。依托水肥一体化设施设备,实现小麦和玉米生育期肥水精确定量调控,节肥节水、省工增效;应用“两晚”技术,推进玉米适当晚收、提高产量和品质,推进小麦适期晚播、实现壮苗安全越冬;集成小麦优选品种、精细整地、精量播种、播后镇压、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玉米精选高产耐密抗逆品种、秸秆粉碎灭茬、贴茬精量直播、肥水精确定量、“一喷多促”、机械粒收等技术,强化田间管理、防灾减灾和全环节减损,实现小麦玉米周年“吨半粮”产量目标。

四、技术要点

(一)核心增产技术

1. 周年水肥精确定量调控。在充分研究小麦玉米生育期水肥需求规律和生理生化特点的基础上,精确提供养分供给,调控群体结构,打造高产稳产基础。重点是按照“氮肥总量适度控制、分期调控,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适量补充”的原则合理配施肥料。小麦把握施足基肥、早补苗肥、春季因苗肥水、氮肥后移等要点肥水运筹,根据田间长势确定额定用量,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将氮肥于冬前分蘖期、起身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籽粒灌浆期分别进行水肥作业,每次亩灌水20—25方;玉米把握播后“蒙头水”、苗期适当蹲苗、分次施肥等,氮(N)、五氧化二磷(P2O5)和氧化钾(K2O)用量每亩不低于20公斤、5公斤和8公斤,另外每亩增施硫酸锌2公斤。磷钾肥和微肥播种时管道一次性施入,氮肥在苗期、大喇叭口期和开花后10—15天按照3:5:2的比例随微喷或者滴灌施入。

2. “两晚”技术。玉米根据品种特性、茬口要求、天气条件等在玉米生理成熟时适当晚收,一般延长10天左右收获,黄淮海北部可延迟到10月5—10日,南部可延迟到10月10—20日收获。小麦综合考虑主推品种特性和当地气象条件等,以进入越冬期0℃以上积温450℃以上研判晚播播期,一般适宜播期为10月初至10月下旬,北部略早,南部略晚,半冬性品种略早,弱春性品种略晚。

3.“一喷三防”和“一喷多促”。生长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达到优化群体结构,病虫防控,防干热风,增粒增重的多重效果,实现丰年单产提升和灾年防灾稳产。小麦“一喷三防”在扬花至灌浆期实施,根据小麦穗期病虫害发生趋势选择杀虫剂、杀菌剂与磷酸二氢钾等混配施用;“一喷多促”在玉米中后期实施,一般选用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脂等促进生长并针对病虫发生情况配施杀虫剂、杀菌剂防控后期虫害以及茎腐病、穗粒腐病等。

(二)常规配套高产技术

1. 小麦亩产700公斤高产稳产技术要点

(1)精选良种。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推广面积大且适宜本地生产条件的高产稳产小麦品种,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等符合国家标准。推广应用种子包衣或药剂处理,因地制宜,科学选药,最大限度减少“白籽”下地比例。以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黑穗病、地下害虫为主要防控对象,兼防秋苗期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要实施土壤处理。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要因地制宜,合理制定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混合拌种,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

(2)精细整地。秸秆还田,将前茬作物秸秆粉碎还田,粉碎秸秆长度小于8cm,并均匀抛撒。深耕深松,3年深耕或深松1次,深耕25cm以上,深松30cm以上,及时机械整平。施用基肥,根据土壤肥力基础,测土配方科学施用底肥。旋耕整地,旋耕13cm—15cm,耙实整平,机械镇压,踏实土壤。土壤处理,地下害虫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整地前用高效低毒杀虫剂制成毒土,均匀撒施地表,随整地翻入土中。

(3)精量播种。采用宽幅精播或精播半精播,适期、适墒、适量、适深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一是适墒播种。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要立足适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若墒情不足,要提前造墒;如遇阴雨天气,要及时排水晾墒;豫西旱地可趁墒播种。有条件的可推广测墒补灌技术,实现节水灌溉。二是适期播种。根据小麦“两晚”技术标准,因地制宜在适播期内完成播种。三是适量播种。合理确定播量是确保适宜基本苗数、奠定壮苗基础和高质量群体的起点。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适当减少播量;播期较早的,播种量应少些;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播种量宜少些。一般高产攻关田块亩基本苗15—18万。四是适深播种。在高质量整地前提下,大力推广宽幅精播、精量半精量播种等,黄淮海麦区播种深度3—5厘米,不漏播、不重播。五是播后镇压。播后镇压可有效提高小麦出苗质量,增强苗期抗旱能力。要选用带镇压装置的播种机械,随播随压。对于秸秆还田或土壤暄松的地块,在播种后镇压1—2遍。

(4)精细田管。实施周年水肥精确定量调控,依托微喷、滴灌等水肥一体化设备,定期定量精确开展养分供应。一是冬前管理。因苗因地因墒开展镇压,镇压坚持“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作业时间宜选择10时至17时进行,注意镇压机械匀速作业。对播种偏早、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要及时进行深中耕断根或镇压,控地上分蘖,促地下长根,也可叶面喷施多效挫、烯效唑等化控调节剂,抑制地上部分生长,控旺转壮;对播种较晚麦田,可在浅划锄后轻度镇压,破除板结,促使麦苗与土壤紧密结合,保温保墒,促苗早发快长;对耕作粗放、坷垃较多、没有耙实的麦田,封冻前进行镇压,压碎坷垃,弥补裂缝,增温保墒。二是施足底肥。一般掌握基施氮素占全生育期总施氮量的50%—60%,磷、钾50%—100%底施,氮、磷、钾肥相结合,因区、因地调整。提倡增施有机肥、生物肥等,扩大缓控释肥料、专用复合肥等施用比例。三是春季镇压。早春麦田表层0—5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于晴天午后机械镇压。

(5)病虫防治。加强病虫草害监测,适时开展药剂防控和绿色防控,压低病虫草越冬基数。一是冬前防治。对于小麦病害,冬前重点加强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防控,一旦发病要及时防治,控制病菌蔓延。对于麦田杂草,坚持“春草秋治”,抓住冬前麦田化除的有利时机,根据草相和气温变化,选择对路药剂,在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用药前3天、后5天内日均温5℃以上、且无霜冻和降雨的晴天,在10时至16时开展冬前化学除草,防止出现冻药害。对于虫害,监测预报地下害虫、麦蜘蛛、蚜虫等病虫动态,一旦达到防治标准,及时开展综合防治。二是春季防治。返青至起身期根据田间杂草发生种类和生长情况,适时化学除草;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发生情况,进行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重点防治对象,选用适宜的杀菌剂和杀虫剂,机械均匀喷洒。

(6)气象减灾。季节性干旱、拔节期“倒春寒”、灌浆期干热风、成熟期穗发芽和“烂场雨”是黄淮海麦区小麦典型的气象灾害,要采取针对性的防御措施,减轻灾害损失,提升小麦生产水平。一是季节性干旱防范。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耐旱性和抗寒性均强小麦良种;小麦播前补充灌溉造墒,确保小麦播种时有良好的墒情,同时做好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壮苗抗旱,对干旱麦田,在日平均气温5℃以上时适时补水灌溉;播后和春季及时镇压划锄,保证出苗整齐,保墒提墒、防旱防寒。二是拔节期“倒春寒”防范。选用耐寒品种,强化适期、适墒、适量机械播种,做好肥水运筹,培育适龄壮苗;早春要注意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倒春寒”防控准备,在低温来临前,对土壤暄松、尚未拔节麦田进行镇压,对缺墒麦田提前灌水;寒潮过后2—3天,及时调查幼穗受冻情况,采取追施尿素、叶面喷肥等措施,分类施肥补救,促进恢复生长,争取高位分蘖成穗、小蘖赶大蘖、大蘖多成穗。三是灌浆期干热风防范。选用耐后期高温、或籽粒前期灌浆速率快的品种;在小麦灌浆初期和中期,各喷一次磷酸二氢钾溶液,提高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一喷三防”,将杀虫剂、杀菌剂与磷酸二氢钾等混配施用,可实现一次施药达到防病、治虫、防干热风的目的;干热风来临前,每亩喷3—5方清水,也可起到降低干热风危害的作用。

2. 玉米亩产800公斤高产稳产技术要点

(1)优选良种,种子处理。科学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熟期适宜、耐密抗倒、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综合性状优良,特别是对高温、干旱、涝渍、寡照等非生物逆境具有较强抗耐能力的优良玉米品种。黄淮海北部更应注重选择熟期早、耐旱性强的品种,南部应注重选用中熟期、耐高温能力强、抗锈病的品种,籽粒直收地块则更应注重选用早熟、耐密抗倒、籽粒脱水快、适宜机械直收籽粒的品种。选购经过分级和专用种衣剂包衣的高质量种子,种子纯度100%、净度大于98%、发芽率大于95%,满足机械单粒精量播种要求。

(2)抢早播种,贴茬直播。压茬推进冬小麦收获和夏玉米播种工作,小麦收获时秸秆粉碎均匀还田,有条件的尽量秸秆打捆离田,及早适墒贴茬直播夏玉米,减少农耗,加快播种进度,提高播种质量。选用多功能、高精度、种肥同播的玉米单粒精播机械,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注意种、肥隔离,避免烧种烧苗。黄淮海中南部在6月上中旬、北部在6月20日前完成适墒播种,确保一次播种实现全苗和齐苗。

(3)合理密植,优化群体。根据耐密品种特性及生产条件等确定种植密度,并提高整齐度,构建高质量合理群体结构。一般选择60厘米等行距种植,也可适当扩大行距缩小株距,播深3—5厘米,每亩保苗5200株,确保实收穗数5000穗以上。适时喷施除草剂,有效防控田间杂草,注意区分苗前和苗后用除草剂,控制好除草剂兑水浓度和喷施时间。对种植密度偏大、生长过旺地块,以及风灾倒伏频发地区,可在拔节期至小喇叭口期喷施化控试剂,缩节壮苗,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预防倒伏。

(4)科学肥水,一喷多促。按照周年水肥精确定量调控技术供应水肥,中后期做好一喷多促,确保群体均匀、整齐、健康,打好高产基础。对种植密度偏大、生长过旺地块,以及风灾倒伏频发地区,可在拔节期至小喇叭口期喷施化控试剂,缩节壮苗,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

(5)强化预警,病虫防治。在采用抗病虫品种及高质量种衣剂种子包衣基础上,加强病虫害特别是草地贪夜蛾、玉米螟、褐斑病、茎基腐病和南方锈病等预测预报,并进行绿色防控。大力推进统防统治、联防联控。绿色防控,遏制病虫暴发危害。可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开展无人机“飞防”,适当增加沉降剂,确保“飞防”质量。做好田间杂草防控,注意区分苗前和苗后用除草剂,控制好除草剂兑水浓度和喷施时间。加

(6)加强监测,防灾减损。高温热害、风灾倒伏、阴雨寡照、旱涝灾害等是黄淮海区夏玉米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监测预警,重点防范伏旱、洪涝、高温热害和台风等灾害。一是防范干旱。选择抗旱广适高产品种,保证种子发芽率;充分利用可用水源,及时浇水补墒;对生长中后期干旱,因地制宜使用滴灌、垄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满足玉米生长关键期水分供应,保证玉米抽雄、吐丝、授粉和籽粒灌浆。二是防范高温热害。在选择高产耐高温品种的同时,对于易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尤其花期高温的区域,可适时灌水或全株喷施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进行降温补肥,开花授粉期遇到持续高温天气可在早上8—10点进行无人机辅助授粉,以提高结实率。三是防范倒伏。在选择高产抗倒品种的同时,选用多功能、高精度、种肥同播的玉米单粒精播机械,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对于倒伏频发地区以及种植密度较大、长势过旺的地块,可在玉米6—8展叶期即拔节至小喇叭口期喷施化控试剂,控制基部节间长度,增强茎秆强度,预防倒伏。四是防范渍害和雹灾。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做好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电等灾害防御性工作;对发生渍涝和遭受雹灾的地块,通过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料和生长调节剂,促进植株尽快恢复生长;可与病虫防控药剂一并施用,做到一喷多促;此外,要做好应急防治、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切实减轻病虫害危害损失。

(7)适时晚收,高产提质。根据籽粒黑层出现和乳线消失情况,及时机收果穗或直收籽粒,在不耽误小麦播种的前提下尽可能晚收。籽粒含水率小于28%时,选择籽粒破碎率低、秸秆粉碎均匀、动力充足、作业效率高且经广泛使用表现良好的主导机型机收籽粒,确保总损失率≤5%、破碎率≤5%、杂质率≤3%。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以防霉变,提高产量和品质。

五、预期成效

因地制宜集成耕种管收储全环节、地种肥水药全要素的小麦玉米“吨半粮”高产稳产技术模式2—3套,为实现黄淮海地区小麦单产稳定突破700公斤、玉米单产稳定突破800公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水肥精确定量、精量播种、机械作业等,施用效果精量化、轻简化、标准化、规范化,有效节约水肥种药,简化人工操作,实现节水10%、节肥10%、人工成本降低20%,周年亩增产超100公斤,为推技术提单产行动提供科技支撑,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六、任务分工

我中心联合黄淮海7省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相关县(区)农业农村局、项目实施主体等,共同开展技术集成和示范。具体分工如下: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总体方案设计和统筹推进,提供技术指导,组织专题研讨、总结会议、技术培训和专家验收等。

农业农村部小麦、玉米专家指导组:参与技术模式方案制定,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和相关咨询服务。

相关省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负责细化各省技术方案,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等。

相关县(区)农业农村局、项目实施主体:负责落地实施技术方案,开展集成示范、专家测产和项目总结等工作。

七、进度安排

根据我中心下发的实施方案,各省及时制定技术方案并下发任务至相关实施主体,安排专人在播种、田管、收获等关键环节到各示范区开展检查督导,适时调度工作进展,及时研究解决示范区反映的问题,总结技术模式并做好项目宣传。年度工作进度安排如下。

1—3月:总结上年工作成效、经验和不足,制定年度技术示范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承担主体、示范区范围、资金计划等,签订项目任务书,围绕关键技术开展参与人员培训,建立示范区相关前期工作落实。

4—5月:指导示范基地落实播前、播种以及关键生育期田间管理相关技术,做好关键技术集成。

6—次年6月:开展玉米季、小麦季“吨半粮”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强化田间管理;组织专家在作物关键生育期技术指导和研讨;适时组织技术培训、观摩交流、实收测产等活动。

当年12月:做好示范点阶段性总结,做好技术指标、实施成效评价,总结完善技术模式,开展成果宣传,研究下一年度示范工作。

八、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部、省、市(县)三级联动,全国农技中心牵头负总责、省级抓协调、市县抓落实。全国农技中心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组,统筹把关、督导指导,制定技术实施方案,明确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细化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省级农技部门专人负责、牵头协调、指定本省技术方案,适时开展技术指导,推动措施到位;市县农技部门和实施单位要安排专人负责,在示范基地树立技术示范标牌,细化措施、抓好落实。

(二)强化任务落实。示范基地基础条件好、技术力量强,一定三年,确保试验示范可重复、可持续,建立好管理档案。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建立工作执行组,明确具体负责人,在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组指导下,认真抓好关键技术试验示范、核心模式集成组装、产业化模式探索等工作。各地要及时组织小麦、玉米季实收测产,总结“吨半粮”创建单产提升路径。

(三)强化协作攻关。加强与技术指导单位、示范基地的联合互动,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开展协作攻关,破解技术瓶颈,尽快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根据当地粮食作物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做好技术方案把关论证,确保针对性更强、可操作性更好。组织巡回服务,举办技术培训、观摩交流等活动,提高技术集成创新成效和关键技术到位率。

(四)强化总结宣传。科学评估示范基地及其相关技术的投入、产出和综合效益,及时总结技术集成创新取得的经验和成效,为进一步熟化示范推广技术模式、完善工作机制提供借鉴。通过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随时报送工作进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技术集成创新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引导行业、专家和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营造技术推广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