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4-2030年)

发布时间:2021-02-03 15:37来源: 固镇县杨庙乡政府浏览量: 【字号:   打印

1.       总则

 

第1条          为实现蚌埠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协调发展,支持《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目标的落实,应对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更好地指导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特编制《蚌埠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4-2030年)》。

 

第2条          按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建城[2010]13号)及《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建城[2010]80号)的要求,以《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及相关上位规划为依据,在“立足区域、聚焦城市、近远结合、操控并举”的总体原则下,编制《蚌埠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4-2030年)》。

 

第3条          《蚌埠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4-2030年)》规划范围和年限与《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保持一致。

 

1)  规划范围包括蚌埠中心城区和市域两个层次。

 

蚌埠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360km2。制定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目标与战略,明确综合交通各子系统的布局方案及规划要求。

 

蚌埠市域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5952km2。协调重大交通设施的落实和衔接,统筹城乡交通体系的合理组织,一体化规划布局“蚌怀凤”都市区交通设施。

 

2)规划年限为2014-2030年。规划近期为2020年,中期为2025年,远景为2030年后。

 

第4条          《蚌埠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4-2030年)》是蚌埠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市域范围内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应与本规划相协调,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编制交通专项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时,应遵照本规划的相关要求。

 

2.       综合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

 

2.1.    发展目标

 

第5条          围绕蚌埠建设“皖北中心城市”和“华东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相协调、高效便捷、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1)  构筑“系统完备、网络开放、结构合理、组织高效”的对外运输体系,建设“华东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打造皖北地区“物流枢纽”、淮河流域“航运中心”;

 

2)  建设市域整体网络化交通体系,提升五河县城、固镇县城、龙亢-鲍集组团等重要节点的交通区位,支撑城镇体系发展和促进城乡统筹;

 

3)  打造“公平、高效、快捷”的骨干交通运输系统,满足城市客货运输需求,引导城市功能布局,推动“蚌怀凤”都市区一体化发展;

 

4)  引导合理的居民出行结构,营造优质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实现低碳绿色交通发展。

 

第6条          发展方向和指标

 

1) 区域交通开放可达

 

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2小时通达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长三角区域核心城市,3小时通达区域其他中心城市及枢纽港口;4小时通达京津冀、海西、武汉、中原等主要城市群。

 

依托城际铁路、干线公路,1小时通达市域各县、毗邻城镇;城际公交覆盖市域各县,通达凤阳和淮南市区。

 

2) 客运交通高效便捷

 

确立公共交通的客运主体地位,占居民出行比例达到32%-35%;高峰时段中心城区公交平均运营速度不低于20km/h,蚌埠至怀远实现公共客运出行30分钟可达。

 

鼓励绿色交通出行方式,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占居民全方式出行比例达到50%;小汽车出行比例控制在18%-20%以内。

 

3) 道路运行快速畅通

 

中心城区各功能中心、综合客运枢纽实现机动车交通15分钟衔接城市快速路。

 

道路网的运行整体维持在基本畅通状态,中心城区机动车平均车速不低于30km/h。

 

2.2.    发展战略

 

第7条          资源整合战略,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和集聚力的华东综合交通枢纽。

 

1)  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完备的综合运输体系,强化淮河航运及高铁枢纽优势,推进集装箱和外贸运输系统建设,发挥机场区域服务功能,支撑蚌埠经济产业转型和区域腹地拓展。

 

2)  强化多方式协同发展。加强铁路、水运等集约化运输方式的发展,促进公路、铁路、水运多式联运,依托铁路集装箱办理站、港口、保税物流中心打造区域性物流节点,推动与沿海、沿江门户枢纽的战略合作。

 

3)  促进区域开放联动。规划建设与长三角核心区的多方式、多路径的运输通道;完善面向皖北地区的城际网络和客运体系,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影响和交通服务水平。促进蚌淮城镇组群联动发展,共同打造面向皖北城镇群的战略支点。

 

第8条          模式转型战略,构筑满足大城市发展需求的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

 

1)  公交优先发展。以“用地优先、投资安排优先、路权分配优先、财税扶持优先”为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构建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2)  个体机动化调控。通过机动车管理(排放标准、摩托车禁限等)、设施供给调节(差异化停车泊位供给、施划公交专用车道等)、交通需求管理(机动车分时分区禁限行、差别化停车价格机制等),引导私人小汽车的理性使用,倡导绿色交通出行。

 

3)  交通跨越发展。应对城市规模扩张和交通需求增长,加快骨干道路和骨干客运系统升级。建立以快速路为骨干、多层次配合协同的道路网体系,积极推进大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

 

第9条          交通引导战略,构建与城市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协同发展的交通服务系统。

 

1) 都市区一体发展。构筑覆盖“蚌怀凤”都市区一体化的骨干交通网络。实现功能中心之间的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引导都市区“分区组织、适度集聚”的功能布局。

 

2)  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加强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协调,发挥交通系统对蚌埠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促进城市居住、就业及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促进城市分区的综合功能培育和职住平衡发展。

 

3)  枢纽地区综合开发。强化客运枢纽与城市各层次功能中心耦合布局,积极推进客运枢纽地区综合开发和复合利用,推进各类交通设施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