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2-06-01 10:01 来源:固镇县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固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定稿)

 

固镇县人民政府

OO年十二月

 

 

第一章 发展环境- 4

第一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4

第二节十二五固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7

第三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 8

第二章 总体思路- 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 发展战略- 11

第四节 奋斗目标- 12

第三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5

第一节 实施工业突破行动- 15

第二节 实施农业增效行动- 19

第三节 实施三产提升行动- 21

第四章 建设新园区、新城镇、新农村- 24

第一节 建设新园区- 24

第二节 建设新城镇- 25

第三节 建设新农村- 27

第五章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29

第一节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30

第二节 建设利民生的水利保障体系- 31

第三节 建设清洁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 33

第四节 建设高速化智能型信息保障体系- 33

第六章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4

第一节 重视节能减排- 34

第二节 推进生态建设- 35

第三节 促进绿色增长- 36

第七章 打造民生改善、宜居宜业的和谐固镇- 37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 37

第二节 加快科技进步- 39

第三节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40

第四节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41

第五节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42

第八章 打造保障健全、公平正义的幸福固镇- 43

第一节 实现充分就业- 43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 44

第三节 推动平安建设- 45

第四节 加强社会应急体系建设- 46

第九章 形成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的开放格局- 47

第一节 突出招商引资- 47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 48

第三节 加强对外合作- 49

第十章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0

第一 培育自主创新主体- 50

第二节 搭建自主创新服务平台- 50

第三节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 51

第四节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51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51

第一节 进一步解放思想- 51

第二节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52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53

第四节 保障要素资源供给- 54

第五节 推进规划实施- 55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固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统一认识,动员人民,加快发展,努力走在皖北崛起前列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发展思路、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全县加快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理清十二五发展思路,必须正确判断当前我县发展水平和发展基础,全面分析经济环境、发展潜力和阶段特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顺势而为,科学统筹,推进固镇奋力崛起。

    第一节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环境立县、和谐兴县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呈现出总量不断扩张、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质量稳步提高、民生明显改善的良好发展局面,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1、经济实力持续提高。十一五以来,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迈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41.2亿元增长到80.1亿元,年均增长12.6%;人均GDP6998元提高到12836元,接近2000美元;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0.77亿元提高到3.45亿元,年均增长34.9%;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末的8.6亿元提高到53.2亿元,年均增长44%,其中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前四年累计完成5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十五末的10.6亿元提高到22.4亿元,年均增长16.9%,全面完成十一五初制定的“853”目标。

2、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从由412633调整为36.533.629.9。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主导地位持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2005年的24家增加到130家,工业增加值由8亿元提高到19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三产活力不断增强,商贸服务业稳步发展,三产增加值由2005年的不足14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4亿元。

3、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始终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招商引资取得进展,外向带动作用日益彰显。十一五期间,全县实施项目600个以上,累计引进县外资金超过100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0%。举全县之力开展开发区建设大会战,完成3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成功挂牌皖北首个台湾工业园,2010年开发区营业收入增加到19亿元,经济发展的载体进一步夯实。倾力构建各具特色的创业平台,推进县全民创业园建设,加快刘集、新马桥、仲兴和石湖4个乡镇创业园发展,创业内生力逐步被激活。

4、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按照东进、北延、南跨、西联的思路,县城框架初步拉开。老城改造顺利实施,完成了黄桥路改造、南环路贯通、黄园中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全力推进新区建设,推动机关单位迁建,建设农村安全饮水中心,开挖新区景观引河,实施新区道路绿化、亮化配套工程;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实施了垃圾处理、世行城市污水管网等项目,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提高。小城镇建设明显加快,启动了24个重点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5、和谐发展扎实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启动了校舍安全改造、职教中心、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计生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推进,五年共开展城乡就业培训3.18万余人次,实现新增就业人员 2.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展开,新农合参合率达96%,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较大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达5406元和24278元,分别比2005年年均增长13.9%17.3%

专栏1:固镇县十一五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体系

2005

十一五目标

2010年预期

2010

增速(%

总量

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1.99

80

12

801

16.2

三次产业比重

41:26:33

28:47:25

 

36.533.629.9

 

财政收入(亿元)

0.77

3

20

3.45

48.7

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

5.39

累计50亿元

25

累计9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63

23.4

12

22.4

19.4

义务教育普及率(%

 

力争100

 

100

 

城镇化率(%

 

32

 

37

 

城镇居民低保覆盖率(%

 

100

 

100

 

城镇登记失业控制率(%

 

4.5

 

4.5

 

人口自然增长率(

 

6

 

6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

10995

 

5

24278

8.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811

 

6

5406

14

城市绿化覆盖率(%

 

30

 

30

 

全县林木覆盖率(%

 

20

 

20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60

 

65.2

 

    第二节 “十二五”固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目前,我县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十二五期间将迈过3000美元,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正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期。

1、工业经济由成长期进入到加速扩张期。十一五以来,我县工业经济加快成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速领跑皖北17个县(),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传统产业调整稳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县经济开发区、城关镇全民创业园和四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十二五期间,我县将进入以大规模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加速扩张期,预计至十二五末工业化率将由目前37%上升到48%

2、城镇建设由框架拉开期进入到大规模建设期。县城总体规划、浍河二桥两岸控制性详规等一系列规划编制完成,实现了重点规划全覆盖,为拉开推动城市大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五年,按照拉开框架、改造老城、会战新区、美化景观的要求,我县的县城建设由框架拉开期进入到大规模建设期,城市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备,城市功能将更加完善,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时期,我县农业对劳动力需求将继续下降,富余劳动力将继续增加,小城镇将在十二五期间成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转化器,小城镇将充分发挥承载吸纳作用。

3、新农村建设由试点示范期进入到全面推进期。十一五时期,我县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与空心村搬迁、土地整理和整治农村小开发结合起来,联动部门,整合资金,突破重点,树立样板,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将获得大量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有效解决工业化城镇化缺地、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农民增收缺渠道等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瓶颈。目前,我县新农村建设内有经验、外有政策,已经具备了全面推进的充分条件,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将为十二五的跨越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4、社会建设由满足基本需求期迈向幸福发展期。我县已经告别了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需求为主的初级时期。未来一个时期,人民群众的需求将更加多样化,更加需要公共服务,更加需要精神文化,更加需要参与社会管理的机会。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来看,这一阶段的社会矛盾也更加凸显。因此,要求我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体现公平正义,更加注重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发展氛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三节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

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全球,国内外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在艰难恢复后仍有可能进入新一轮增长阶段,加快发展的环境比较宽松,我县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1、经济形势向好提供发展新机遇。尽管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特别是扩大内需、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促进中部崛起,成为国家长期战略,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垄断行业改革、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布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多项政策合力催生发展新效应。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颁布实施,建设三基地一枢纽,加强三农基础、刺激消费、鼓励自主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加强民生投入等政策导向与我县发展需求十分契合。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北地区发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重大项目、财政支持、金融服务、南北对接合作等多方面给予皖北县域经济发展更大的支持和更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增强了我县的发展能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有利于我县争取更多支持,强化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建设和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3、产业加快转移拓展承接新空间。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受国外市场需求变化和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快经济转型,促进产业转移,推动结构升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沿海地区加速向我省转移产业。我县工业平台空间较大、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源丰富等综合优势明显,承接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有条件成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在看到有利外部发展环境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和挑战:国家不断强化对安全、环保、能耗等指标约束,我县工业起步晚、层次低,转变发展方式压力较大;我县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严重缺乏资本、技术及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结构性要素供求矛盾开始凸现;省内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沿淮城市群竞相发展,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明显,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对我县发展形成明显挤压;我县三农问题仍然突出,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征地拆迁、利益调整等引发的社会问题增多,统筹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章 总体思路

十二五是我县工业化、城镇化主导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十一五已形成的良好基础和发展能量会在这一时期全面释放,必须科学引导、找准定位、更新理念、超前谋划。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抢抓加快皖北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为宗旨,以提速升级、崛起皖北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和谐兴县、创新推动、城乡统筹战略,着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着力建设新园区、新城镇、新农村,着力改善民生、确保民安、扩大民享,全面加快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坚持如下原则:

1、坚持加快发展。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困扰我县最大的难题,加快发展始终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做大经济总量,努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有机统一,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提升创新能力,以创新引领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全面深化和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创新发展氛围。

3、坚持统筹发展。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致力于城乡建设、产业协调、资源开发保护、群众待遇、公共管理均衡发展,努力形成有序衔接、统筹一致的互动发展局面。

4、坚持和谐发展。和谐是时代的强音,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改善民生,完善保障体系,坚持依法治县,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加快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努力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第三节 发展战略

依据十二五的发展形势,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好以下五大发展战略。

----工业强县战略。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做大工业规模、增强工业实力为着力点,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着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全面加快工业化进程。

----农业稳县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为突破口,依托现有的农业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经营产业化。

----和谐兴县战略。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全县人民共同建设和谐固镇,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创新推动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活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县域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为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城乡统筹战略。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突出城乡协同发展、一体发展。以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努力形成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公共服务共享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第四节 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固镇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目标是:综合实力达到全省县域中等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市周边县(市)、高于皖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市、皖北、全省28个农业主导县综合考评中位次前移。

1、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14%以上(可比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2万元,超过35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1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2、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4530,其中,第二产业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到37%以上,第三产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主导产业得到加强,传统产业得到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

3、发展后劲得到新提升。十二五期间,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其中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达400亿元。项目建设成效突出,五年累计实施项目达到800个,其中工业生产性项目数在70%以上。

4、开放合作提到新高度。结对合作、产业合作、共建合作加快发展,与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地区、中央企业、区域性骨干企业、行业标杆企业、大院大所的合作更加紧密。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县外资金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5、环境建设跨上新水平。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80%,城镇固体废物处理率超过80%,每万元GDP能耗下降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6、统筹发展取得新突破。2015年,城镇化率达4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87%以上。城镇三大保险覆盖面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7、人民群众过上幸福新生活。致富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持续增加。到2015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争取五年翻一番。购买能力明显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亿元,年均增长12%

(以上主要目标可概括为:三个翻一番,一个翻两番GDP、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后各翻一番,财政收入五年后翻两番。)

专栏2:固镇县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预计

指标

2010

2015年预测

年均增长(%

  一、经济发展目标

生产总值(亿元)

80

160

14以上(可比价)

人均生产总值(元)

12836

23200

12.6

财政收入(亿元)

3.45

13

30以上

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3.2

200

3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2.4

40

12

三次产业比重

36.5:33.6:29.9

254530

 

工业化率(%

27.4

37以上

 

招商引资(亿元)

50

186

30以上

二、社会发展目标

城镇化率(%

37

48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5

87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

6

6.5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元)

24278

44730

13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406

9960

13以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96

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4.5

 

三、资源环境发展目标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下降20%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下降30%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60

≥8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0

≥80

 

 

第三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互动发展,形成支撑固镇崛起皖北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实施工业突破行动

按照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集群式发展、新型化提升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对GDP、财政收入、就业贡献度大的主导产业,坚决推进工业经济加快扩张,突出产业改造提升,确保工业实现新突破。争取到2015年,全县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以上,产值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36%,实现工业增加值70亿元,年均增长35%

1、发展壮大两大主导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挥金属表面处理、热处理等种子项目的吸聚功能,吸纳下料、冲压、切削加工、锻造、模具、表面处理等一批专业化工艺加工企业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群发展,成为蚌埠市滤清器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5年,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40亿元,年增幅达42%,占工业经济总量比重达20%,建成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业企业40余户,培育形成1-2户产值超3亿元企业。实现拥有核心技术、关键产品的机械配套企业10家以上,行业名牌产品达到5,形成皖北重要的汽车及机械零部件加工制造基地。医药化工产业:依托丰原药业等龙头企业,开发和引进专利技术生产新型药品,拓展药品包装材料等行业,大力发展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到2015年,医药化工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6%,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户,培育形成4-5户产值超5亿元企业。

专栏3 主导产业重点项目

?        三星树脂项目:总投资1.4亿元,项目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8万平方米。计划投产后,形成年产35000吨阳离子树脂、5000吨大孔树脂、10000吨阴离子树脂规模。

?        虹升生物科技项目:总投资1.36亿元,该项目建筑面积4.4万平米,建设办公楼、公寓、科研楼、动力车间各一座、五座厂房、4个仓库。计划投产后,形成年产20吨维生素D2D3D及联产80吨胆固醇及207-去氢胆固醇生产能力。

?        煤化工项目:总投资58.8亿元,利用湖沟、任桥煤炭资源,建成煤化工产业园,形成年生产合成氨50万吨、尿素80万吨和100万吨甲醇化工项目。

?        纳百川环保科技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6栋,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安装12条电镀生产线及污水处理中心,及供热、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处理能力达250万㎡/a

?        吉荟不锈钢制管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4栋,生产线6条,仓库1栋办公楼一栋。形成年产5万吨不锈钢制管能力。

?        中德顺机械配件项目:总投资1.8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4栋,办公楼、宿舍、仓库各一栋,生产线4条。形成年产2万吨工程机械配件生产能力。

?        见亿自行车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内容为厂房设备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年产100万辆自行车生产能力。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托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积极引进和利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管理经验,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和纺织服装业,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业:依托我县丰富的小麦、花生、畜禽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业。到2015,农副产品及食品产业实现产值55亿元,年均增长14%。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5户,培育形成3-4户产值超5亿元企业。纺织服装业:瞄准市场消费趋势,发展棉纤维及各类新型纤维、纺纱产业,重点提高精梳纱线、高支纱比重;加快引进与纺织服装产业协作配套的企业,重点支持华丰纺织组建棉业集团、贺特士、佳益等服装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纺织服装企业两化融合改造,增强行业竞争力。到2015,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年均增长42%。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5户,培育形成2-3户产值超5亿元企业。

专栏4 传统产业重点项目

?        “71”营养强化面粉项目:总投资1.32亿元,拟建设标准化厂房4.7万平方米,辅助用房23200平方米,一期形成日加工绿色营养型挂面150T的能力;二期形成日加工20T的糕点等食品能力。三期形成日处理小麦600吨的能力。

?        大豆海藻纤维项目:总投资2亿元,一期占地80亩,建设生产线3条。

?        国盛啤酒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化厂房及配套附属设施,建成后形成年产10万吨啤酒生产能力。

?        东昇木业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1.2万平米厂房、办公楼、宿舍楼及仓库。形成年加工17万吨木制品生产能力。

?        大成三期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孵化车间、屠宰车间,饲料加工扩建、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

?        精梳高支棉纱项目:总投资1.84亿元,形成年产80支以上的精纺棉纱4200吨生产能力。

?        金瑞木塑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建设5000平米办公楼、宿舍、厂房及料场。形成年产5万吨木塑产品。

?        丰原坯革加工项目:总投资0.7亿元,建设厂房1.1万平方米,形成年加工60万张坯革生产能力。

    3、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以国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契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我县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新材料产业:充分发挥我县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环保、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培育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墙体保温材料、绿色涂料、特种玻璃等新材料产品。到2015年,新型建材产业实现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3%。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户,力争培育10个骨干玻璃深加工企业,培育形成2-3户产值超5亿元企业。  

生物产业:积极引进生物工程技术和资金,大力发展生物制造和生物医药,积极发展生物能源,努力发展生物环保与生物农业。利用农作物秸秆,开发秸秆板材、生物乙醇、木糖醇等系列产品。谋划利用棉花秸秆提取醋酸项目,扶持利用花生壳生产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和纤维饲料等生物能源产品项目,到2015年,实现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规上企业达到5户,培植一个产值超过5亿元企业。

专栏5 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项目

?        丰原纤维素项目:总投资2.8亿元,建设制酶、秸秆预处理、柠檬酸、乙醇、纤维素混合糖、干酵母等车间以及环保设施和公用工程等辅助设施。以农林废弃物秸秆为原料生产木糖醇5000吨/年、柠檬酸10000吨/年、乙醇10000吨/年、纤维素混合糖10000吨/年和酵母4800吨/年。

?        双龙高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2栋、办公楼、宿舍、仓库各一栋,生产线3条。形成年产1500万平方米碳纤维布生产能力。

?        石头纸生产项目:2011-2015年,总投资5.98亿元,形成年产8万吨石头纸生产能力。

?        秸秆木炭生产项目:2010-2012年,总投资2.6亿元,建设厂房24000平方米,年加工100万吨秸秆木炭。

?        海宝日化科技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厂房4万平方米,安装生产线4条,形成年产4万吨二氧化硅工业涂料生产能力。

    第二节 实施农业增效行动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继续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坚持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科技创新化的理念做大做强现代农业,把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粮食产量稳定在60万吨以上。

1、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工程-蚌埠市新增2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扎实推进省级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玉米振兴计划行动,组织实施好农业部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粮、棉、油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围绕蚌埠市沿淮百万亩蔬菜产业带建设,稳步推动设施蔬菜和特色蔬菜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养殖业振兴计划,突出抓好肉鸡、肉牛、生猪、水产养殖,到2015年全县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75%;加快林业发展,继续实施绿色长廊工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2、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仲兴乡为中心,抓好20万亩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国家挂牌;以连城良种场为中心,加快集科研及新技术试验示范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园建设;规划建设王庄花生物流及农产品加工贸易区。注重发挥各乡镇的积极性,十二五期间,每个乡镇规划建设一个500-1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出台推进集体土地流转实施办法,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和市场建设促进土地集中、产业集中、新农村建设集中,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突出抓好土地流转确权、登记、办发证等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建立农村土地银行、合作社等组织,搭建农村土地流转平台,鼓励、引导和支持农业规模化集约经营。2015年,全县农业规模化经营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0%,规模化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

4、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按照服务全程化、产品品牌化、生产标准化、会员股份化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组织的运作机制。重点扶持成祥面粉、大成肉鸡等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提升肉鸡养殖协会、玉鹏蔬菜、金香丝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力,精心打造王庄花生、天源棉花、任桥牛肉等地方名优农产品品牌。大力培育农产品营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构建畅顺高效、便捷安全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力争十二五期间,培育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2,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7个,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60%以上的农户通过经济合作组织参与产业化经营。

5、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每年引进并推广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着力强化现代农业政策、技术、物质装备、人才四大支撑,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加快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扩大阳光工程培训规模,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进农业生产方式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涉农信息服务水平。

专栏6 农业重点项目

?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总投资5.56亿元,建设内容为优质粮油种植区、生态养殖区和农产品加工贸易区等。

?        金海岸农业生态养生园项目:总投资2.5亿元,建设现代节能日光温室区、植物实验室区、采摘休闲区、海洋生物观赏馆区、温室花卉栽培区、散(放)养家禽区,中国兰花繁育基地及智能联栋温室区等系列农业生态养生园。

?        王庄花生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花生市场、仓储物流中心及7万亩种植基地。

?        优质肉鸡产业化建设项目:总投资1.8亿元,新建厂房(含8000吨冷库)面积3万平方米,屠宰加工生产线3条,饲料加工厂、设备引进、污水处理系统、冷库等。形成年屠宰3000万只优质肉鸡产品生产能力。

?        林业发展综合项目:总投资0.73亿元,植树造林、经济林木种植、育苗、林业病虫防治及办公基础设施。

    第三节 实施三产提升行动

以增加新功能、引入新业态、发展新产业为主线,大力发展房地产、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文化休闲、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构建和完善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引进和培育物流企业,建设一批设施和管理配套的物流中心,启动县粮食物流仓储、开发区仓储物流、货场扩建、湖沟煤炭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提高食品、食盐、烟草、农资、药品等物流配送效率,努力在全县形成县商城、乡市场、村超市的商贸流通体系。到2015年,基本形成1小时县内配送、4小时省内分拨物流圈。

2、培育壮大旅游业。按照整合资源、深度开发、完善功能、优化服务的要求,完善全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扶持激励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实施垓下旅游、金海岸生态农业、张家湖渔家乐等项目建设。高度重视并注重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形成一批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寓休闲、健身、度假、教育于一体的生态公园、绿色观光农庄等各类生态旅游农业基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至2015年,全县累计完成旅游开发投资20亿元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9.6%以上。

3、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以降低老城区居住密度、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综合服务功能为主线,以棚户区、老旧小区、城市新区、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适度混合城镇和园区功能,规范、支持房地产产业合理有序发展,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重视发展经济适用房,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适度发展公共租赁用房,适当发展高档商品房,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4、做强商贸流通业。调整全县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县级、镇级和农村三级商业中心建设。发挥专业市场的集散、带动功能,加快建设农贸、瓜果、农机等专业市场,不断扩大我县专业市场规模,着力打造辐射周边、带动城乡的商贸流通集散地,增强影响力和辐射力。大力发展特色商业街,培育更多更响的商业街区品牌。积极运用现代新技术、IT和互联网,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进一步推广连锁经营。

5、加快其他服务业发展。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农业保险公司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固镇县建立分支机构,积极组建典当公司等新型借贷融资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有效抵押范围。鼓励发展科技服务、法制、公证、会计、审计等服务机构,培育商务服务业,为一、二产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完善电信、移动、广电等专业网络建设,实现资源互通、信息共享,建立全方位、多功能的信息服务管理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教育、清洁卫生等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不断拓宽社区服务领域。

专栏7 三产重点项目

?        城西公园项目:总投资2亿元,分为南北两区建设,南区占地260亩,建设内容为以楚汉文化和民族风情为主题的文化广场;北区占地650亩,建设内容为城市休闲广场。

?        新区商住小区建设项目: 总投资3.9亿元,实施新二中对面、农委西侧、市民广场(拟建)南侧三处地块商住小区开发建设,总占地231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        四星级酒店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        胡洼闸旅游开发项目:总投资1亿元,形成旅游观光餐饮垂钓一条龙休闲服务。

?        张家湖旅游开发项目:总投资0.8亿元,打造集湿地休闲、生态休闲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

?        高铁物流园区项目:总投资1亿元,占地300亩,建设集货、仓库、装卸、配送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设施。

?        开发区仓储物流中心项目:总投资1.93亿元,占地200亩,建设以工业仓储、配送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设施。

?        垓下旅游遗址开发项目:总投资5.3亿元,占地2.5平方公里,建设遗址观光区,文化休闲区等。

?        固镇县会展中心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        城北新区大型超市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第四章 建设新园区、新城镇、新农村

坚持区域统筹的方针,进一步强化措施,主攻三大载体,协同推进,着力构筑新园区、打造新城镇、建设新农村,努力实现园区效益有新突破、城镇形象有新提升、农村面貌有新改善,开创提速升级的崭新局面。到2015年,县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县城面积达20平方公里。

    第一节 建设新园区

按照一区多园承接产业转移总体布局,着力打造S101工业经济走廊,加快固镇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推动乡镇创业园整合提升,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引导产业走专业分工、集群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园区经济在全县所占比重,形成产业集聚牵动效应。

1S101工业经济走廊。以建设生态工业走廊为总体目标,以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对外开放的门户、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重要的先进加制造业基地为导向,科学布局,合理开发,加快推进县城主城区、城关镇全民创业园、连城镇区和经济开发区、台湾工业园、新马桥镇区和新马桥工业集中区建设,使工业园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形成以一区两镇四园为基本格局的工业经济走廊。

2、固镇经济开发区。以打造工业产值百亿元园区为目标,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园区服务配套功能,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开发区由工业集聚区向专业化园区转变,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开发区力争实现财政收入10亿元,工业产值200亿元。按照专业特色园区的要求,重点打造台湾工业园、物流产业园、电镀工业园和汽配工业园,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配套发展科技研发、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一区四园的布局结构。全面实施二期10平方公里扩区规划,加快供排水、电力走廊、主干道路等重要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购物及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与功能,不断提高开发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注重提高园区投资强度,实现集约化发展。

3、各具特色的创业平台。坚持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原则,推进县全民创业园、湖沟煤化工产业园,以及刘集、新马桥、仲兴、石湖、王庄、任桥、杨庙、濠城8个乡镇创业园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工业集中区,形成固镇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有益补充、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乡镇现有产业基础,适当集中,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群,建成特色产业集中区、民营经济培育区。推进县全民创业园三期建设,积极申报新的省级工业园区,进一步提高承载能力。

    第二节 建设新城镇

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以小城镇为纽带、以社区中心为基础的城乡新空间,形成城乡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1、高标准建设县城。围绕打造宜居、宜业、文化、生态的滨河新城,突出城市特色,全面落实县城未来20年发展总体规划,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实现县城大建设、面貌大变化、功能大提升。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20平方公里。以老城提升、生态优先、轴线生长、跨越发展为拓展策略,优化县城布局,加快建设城市西南沿浍河的滨河景观风貌带、城市建设发展轴线,推动形成老城区组团、城北政教组团、城东北居住组团、仓储物流组团、谷阳城文化旅游综合组团、西南工业组团,构建一河两岸、一心、一带、两轴、六组团的空间结构。按照政治、文化、科教中心的功能定位,集中力量建设城北新区,完成机关事业单位迁建,实施投资大厦、县医院、九年一贯制学校、星级宾馆、市民广场、新区水系整治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力争至十二五末建成功能齐全、公共设施完善的城北新区。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的思路,推进老城区改造,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快自来水管网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天然气供应等项目建设,实施绿化、亮化工程,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改善民生,建成功能完善、特点突出、居住舒适、环境优美的老城区。努力提高建管水平。切实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有序推进各项建设。以深入推进创省级文明县城、创文明乡镇为抓手,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使城乡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轨道。

专栏8 县城重点项目

?        棚户区改造项目:总投资20亿元,对老城区进行整体拆迁改造,改造面积700亩,拆迁面积40万平方米。

?        浍河东路开发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5700亩,实施以住宅建设、物流、商业服务为主题的东城区组团开发建设。

?        浍河景观整治项目:总投资3.5亿元,进行高铁至浍河二桥段景观整治。

?        瓜果市场项目:总投资2亿元,占地55亩,建设商住用房3万平方米,仓库1万平方米,及市场内配套设施建设。

?        101省道县城过境段改造项目:总投资1.9亿元,建设内容为道路改造、沿途美化、亮化等。

?        新区运河景观带建设项目:总投资0.7亿元,占地325亩,建设景观河3600米。

?        城东农贸市场项目:总投资0.8亿元,占地55亩,商住用房3万平方米,仓库面积6万平方米等。

?        县城二水厂项目:总投资0.8亿元,建设日供水2万吨自来水厂一座。

?        城市防洪项目:总投资0.8亿元,建设内容为排涝泵站、防汛道路、水系疏浚等。

2、精心打造特色城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超前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扎实推进集镇建设,重点发展连城、刘集、湖沟、新马桥等中心镇,加快发展经济特色镇,形成玉带串明珠的城镇新貌。力争到2015年,各中心镇财政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进一步落实扩权强镇政策,扩大试点镇的社会管理权限,增加财政扶持力度,大力提升3个省市试点镇的综合实力,带动乡镇经济快速发展。鼓励和推动乡镇政府所在地开发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保护、挖掘乡镇文化,提升城镇品位,建设精品城镇。做好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鼓励固镇经济开发区对乡镇工业集中区实行一区多园整合,乡镇工业集中区享受主体开发区同等优惠政策,提倡乡镇工业集中区与省内外开发园区合作共建特色园区,走特色路,打优势牌,做强镇域工业发展平台。全面落实《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提升城镇承载功能、造血功能,增强吸纳力。

    第三节 建设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从各地实际和农民意愿出发,扎实稳步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富裕农民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农民收入倍增工程。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家庭生产性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效益。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大力鼓励农民投资创业,把发展特色产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作为自主创业的主阵地。

落实农民增收的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特别是纯农户的收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引导城市企业、资金和人才下农村,通过促进城市与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断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2、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和镇村布局规划,强化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村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实行公共服务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优化社会事业布局,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建立城乡教师交流任教机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医保一体化。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强农村教育、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实施远程教育进村、有线电视入户工程,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路网水网信息网基本覆盖城乡。重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县乡道路的升级改造;疏浚河道,加强以农田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心村为单位,加强以改善农村最迫切的基本生产条件为重点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卫体系建设,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建设新农村社区。按照布局优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道路硬化、建筑美化、卫生洁化、管理长效化的要求,重点打造新农村示范村,以点带面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严格实施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科普教育,引导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着力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培养有文化、讲科学、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倡导健康向上的新型农村生活方式。

第五章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统筹城乡、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按照规划超前、功能完善、品位提升、环境优化的原则,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形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高效安全的支撑体系。

    第一节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进一步加强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组织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与蚌埠市区及周边地区一体化交通大格局,形成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快速综合交通体系。

1、公路。加快推进县乡道路改造建设工程,实施S101固镇段改造工程、S304线利用亚行贷款改造工程。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步伐。到2015年,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75公里以上,等级公路密度提高到每平方公里102公里。

2、水运桥梁。以提升我县水运能力为目标,大力整治浍河航道,开工建设浍河复线船闸、浍河新港,提高码头的吞吐能力和现代化作业能力。加大对桥梁项目的建设和谋划力度,重点推进浍河二桥、固镇三桥项目建设,谋划固镇四桥、九湾大桥等项目。

3、站场。以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综合交通客运、货运站场为重点,建设北部新区、固镇经济开发区、濠城、湖沟镇等汽车站场,完善乡镇农村客运站、固镇客运换乘中心及货运物流中心站场,更好地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4、交通管理。以建立现代化交通管理和服务体系为方向,完善公路管理机构。积极申报省级道路养护工程资金,保障公路维护与畅通。持续改造、升级、扩容宽带互联网络,推动基于三网融合的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对接省、市物流信息交换平台,不断提高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运输的组织效率。

专栏9 交通重点项目

?        省道101蚌固路改造:总投资13.2亿元,建成双向四车道的一级公路53公里。

?        省道304五固段改造:总投资3亿元,改造二级公路50公里。

?        浍河三桥:总投资6.6亿元,主桥全长1000米,引桥道路7.8公里。

?        浍河四桥:总投资1亿元,主桥全长600米,接线4公里。

?        浍河复线船闸:总投资2.2亿元,建设500吨级船闸一座,设计年通过能力为650万吨。

?        固镇新港:总投资0.7亿元,建设500吨级停靠泊位6个及相关配套设施。

?        县乡公路升级改造:总投资6亿元,改造升级县乡道路507公里。

?        旅游公路:总投资7.2亿元,改造建设濠城-蚌固路段,建设一级公路30公里。

?        高速公路加密线:总投资30亿元,从京台高速君王服务区经固镇到灵璧接泗永高速,全长70公里,建成双向四车道的一级公路。

?        九湾大桥及东部道路建设:总投资5.2亿元,建设跨河大桥一座,桥长2000米,连接公路45公里。

?        县城外环路:总投资7亿元,建成双向四车道的一级公路37公里。

    第二节 建设利民生的水利保障体系

着力打造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大幅提升水利综合能力,全面推动我县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加快建设工程水利,基本建成浍河、澥河、沱河流域较完善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加快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洼地治理、一般堤防加固等工程,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继续实施好大楼、固西、小楼、西圩、三里等排涝泵站工程建设,加快中型骨干泵站技改步伐。到2015年,县城和开发区的防洪能力达20年一遇标准,排涝能力10年一遇标准。全县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6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3万亩,改善除涝面积40万亩。

2、积极推进资源水利,基本建成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加强地表水的综合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新增总供水能力4.8万立方米,新增城市供水能力2万立方米,基本解决40多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形成城市应急水资源保护体系,与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3、倾心构筑民生水利,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实施民生水利工程,全面完成关系3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好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涉水问题。强化水利管理,健全应对突发性水危机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到2015年,中小型灌区改造骨干工程配套率达100%,骨干工程完好率达100%,渠系水利用系数达0.6

4、同步打造生态水利,基本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安全,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向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整治,对农村沟渠与排水系统进行建设和整治;加快平原洼地综合治理,恢复和保护湿地。重点地区河湖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重点河湖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得到较好修复。

专栏10 水利重点项目

?        淮河支流世行洼地治理项目:总投资1.4亿元,建设内容为河流疏浚、涵闸、桥梁等。

?        怀洪新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项目:总投资1.7亿元,建设内容为河流疏浚、涵闸、泵站、桥梁等。

?        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总投资2.4亿元,计划解决31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        面上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2.4亿元,建设内容为大沟除涝、排灌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

    第三节 建设清洁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

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方针,加大能源利用结构调整,稳步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积极示范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产品的推广步伐,保障能源稳定、安全供给。

1、电力。进一步改善电源布局,实现骨干电网、配电网升级改造,逐步解决电网电能损耗高、网架结构不合理、供电可靠性低、电源质量差的问题,建成一个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管理科学的电力网络,达到安全、优质、高效、低耗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县电网建设投资达到3.5亿元,新建110千伏张庄变电站、110千伏刘集变电站、110千伏官沟变电站、35千伏何集变电站和35千伏磨盘张变电站,各变电站实现双电源环网供电模式。

2、沼气及太阳能。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综合利用工程,整合项目使用资金,鼓励走村集中建设,户分散使用的农村沼气建设新模式。重点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养殖小区与联户沼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万立方米,新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和联户沼气5处、大型养殖场沼气工程1处。大力推广太阳能应用技术。

    第四节 建设高速化智能型信息保障体系

以促进电信、广电、计算机网三网融合为重点,加大高速宽带骨干传输网络建设力度,提高网络覆盖率和传输能力,实现与蚌埠主城区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率先建成数字固镇

1、推进广播电视网改造。加快城乡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推进有线电视全覆盖,使全县100%的行政村、自然庄通广播和有线电视,95%的农户收看到有线电视。积极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完成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提高数字电视普及率。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提高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大力推广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

2、提高信息应用水平。借助省、市电子政务平台,推动我县电子政务发展,实现政务信息互联互通。加快融入区域性的电子商务平台,提升电子商务在招商、投资、商贸、旅游、娱乐、物流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两化融合工作,积极在传统工业的数字化技术改造、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方面取得新突破。全面落实金农工程,普及农村信息化。

第六章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开展污染治理,坚决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促进代际公平和永续发展。

    第一节 重视节能减排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各项规定,大力推广节能清洁项目,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落实环保准入要求,前移治污减排关口。抓好重点耗能行业节能技改,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1、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进各类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加强农业面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防治。推进城乡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县城现有污水管网,新建城北新区管网,完成3个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县城现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建设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到2015年,县城管网覆盖率达95%;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0%以上;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污水排放达到一级A标准。

2、大气污染防治。控制二氧化硫、粉尘、烟尘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改善大气质量。在城区、近郊区、集镇等人口密集区和其他依法需要保护的区域,禁止燃烧产生有害气体的物质。加强烟尘污染控制,适当延伸烟控区。强化城市交通运输和工程施工中的防尘、抑尘管理。

3、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实行固体废弃物去向申报制度,禁止有毒有害物质乱丢乱放。加快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步伐,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收运及回收利用系统,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切实做好医疗单位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及监督管理工作。到2015年,垃圾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

    第二节 推进生态建设

按照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的原则,加强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

1、林业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商品用材林、高效经济林、种苗花卉等,重点实施林业发展综合项目、本地树种保护和开发工程、绿色长廊工程、商品林建设工程、城镇村庄绿化工程和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持续稳定增加有林地面积。强化种苗培育、科技推广、病虫防治、资源林政四大基础建设。培植木材加工龙头企业1-2个,创立林业产品品牌。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管理。

2、县、乡、村三级绿化。积极建设城市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广场绿地、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县城每年新增绿地面积不少于1万平方米。各乡镇按照绿化、美化、香化、净化的目标,制定绿化年度目标,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鼓励农民利用四旁植树,发展小花园、小果园、小药园。2015年城镇绿化率达40%

3、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加强沿浍河、澥河、沱河等河流水土保持工作,强化湿地保护和管理。整治农村河塘,疏竣淤塞,消灭断头河沟,最大程度地恢复天然水系的生态功能。

    第三节 促进绿色增长

转变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创造与自然和谐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绿色增长,奠定新文明的绿色经济基础。

1、节约利用资源。落实节约优先战略,综合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重点抓好重点行业和用能大户节能技术改造,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和问责制,建立节能长效机制,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

2、加快能源清洁化步伐。建立源头控制机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新上项目做到环评先行,强化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评价,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以培育绿色发展动力为重点,大力引进和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洁净能源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低碳高效利用水平。改变生活能源的利用结构,鼓励使用低污染的化石能源。

3、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业剩余物的资源化,支持国能公司利用秸秆发电和废料综合利用。积极推广户用沼气,形成种植-秸秆-养殖-沼气-有机肥还田循环产业链,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把握生态经济政策机遇,及时申报县经济开发区、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试点园区,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以及国际资金资助。推进我县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调整,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倡导绿色健康消费。

第七章 打造民生改善、宜居宜业的和谐固镇

以促进公平为基本原则,坚持均衡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提高科教文卫发展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固镇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

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力争到2015年,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以上。

1、重视发展学前教育。不断扩大公办幼儿园办学规模,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幼儿教师补充机制,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力度和培训规模。至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

2、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均衡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以推进农村教育为重点,以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关键,全面提升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实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目标。至2015年,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初中辍学率县城控制在1%以内、农村控制3%以内,巩固率达到94%以上。

3、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创造条件保障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到2012年建设一所高标准特殊教育学校,继续做好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到2015年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残疾儿童的综合素质。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特殊教师教师待遇。

4、大力发展高中和职业教育。积极引入优质资源,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至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科学规划全县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专业设置,推进本县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的职业教育机构,推动新马桥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5、鼓励开展联合办学。以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为着力点,争取省市重点学校来我县布点、骨干教师来我县支教,鼓励国内外的名牌学校来我县独办或联办学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我县学校集聚,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教育资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6、规范和支持民办教育。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

7、建设平安放心学校。加强法制教育,推进依法治教。完善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努力维护学校安全、安定、和谐,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第二节 加快科技进步

抢抓安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机遇,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培育竞争新优势,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1、推进产学研结合。通过共同开发、技术入股、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探索建立稳定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到2015年建立35个以先进制造业为依托、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纽带的产学研联盟。

2、促进科技成果引进和推广。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关键技术和科技型企业,推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推广应用节能与新能源、制造业信息化等一批新技术和产品。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推广应用优质、高效、高产粮食技术、畜禽水产高效规模化养殖、农村信息化等一批农业科技成果。

3、加强科普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扎实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广大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科普工作格局。加强乡镇科协、农技协等基层科普组织建设,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县。到2015年,全县有6个以上示范乡镇,每个示范乡镇有3-5个以上示范村和5-10个以上作用发挥较好的规范化农技协、每个示范村有30-50个以上示范户。

    第三节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彻底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基本医疗保障、基层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改革任务,不断完善预防、疾控、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机制。

2、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重点实施县医院迁建、中医院门诊大楼项目,完成乡镇卫生院综合住院楼和村卫生室规范化改造。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功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强化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强重大疾病和职业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3、建立全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三保合一保障体制,做好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衔接。逐步推行一卡通,引导参合农民持卡就诊、报销,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和医疗费用结算。提高医疗补偿标准,不断提升受益水平。到2015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住院补偿率达到60%以上。

4、加强药品、食品监管。加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健全和完善农村药品监管信息通报制、稽查快速反应和协同联动机制,推行农村药品集中配送,规范农村医疗机构购药渠道。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食品采购验收、食品安全承诺等制度,加强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大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力度,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努力保障广大群众健康。

    第四节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深入发掘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开展体育运动,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

1、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体系。 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有线电视数字化、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在县城兴建新的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和县文化艺术中心等,完善乡镇综合文化体育站、村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建立立体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形成完备的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人的申报工作。

2、建立优质的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年月周日文体活动工程和大中型文体活动“123”工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文化活动。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建立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保障城乡社会弱势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实施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程,整合设施资源,推进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与共享,推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图书馆()、电教室和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内部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培育文化体育休闲、书法、美术、诗词楹联、民间剪纸手工艺品等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体育产品市场。

3、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成立街道、乡镇体育组织,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健身俱乐部,加快协会实体化进程,完善全民健身社会化组织网络。加快群众健身工程建设,加强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推动乡镇体育、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快速发展。2015年,全县体育人口占全县总人口50%以上。

4、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扎实开展市场管理工作,重点加强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管理、整治工作。创新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重点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使社会文化环境得到有效净化。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手段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做好管理、服务工作,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节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实施计划生育民生工程,推动计划生育服务阵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提升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健全以计划生育三项制度为重点的利益导向机制,实施阳光计生,提高群众实现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十二五期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5‰左右。

2、保持出生性别比的平衡。广泛宣传文明婚育观念,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知识,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高度重视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努力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3、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把提高人口素质列入政府公共卫生重大项目妇幼专项,切实加强出生缺陷预防能力建设,全面构建宣传、预防、治疗三级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将优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广泛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加大对婚前医学检查、公共卫生设施的投入。

专栏11 社会事业重点项目

?        县医院:总投资1亿元,新建病房楼、医技大楼等。

?        中医院:总投资0.3亿元,新建医技大楼1.5万平方米。

?        一贯制教育:总投资0.4亿元, 占地200亩,建筑面积5.7 万平方米。

?        博物馆:总投资0.4亿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        社会福利院:总投资0.5亿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        老年公寓:总投资0.4亿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        县文体中心:总投资2亿元,占地200亩,建设文化、体育综合设施。

第八章 打造保障健全、公平正义的幸福固镇

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让全县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建成幸福固镇

    第一节 实现充分就业

按照就业优先的原则,不断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着力改善就业环境,努力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

1、统筹制定城乡就业政策。打破城乡二元就业结构,制定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将小额贷款政策延伸覆盖所有进城创业、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将就业援助对象扩大到农村贫困家庭。积极争取(皖北地区发展专项资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贴息,用于支持全民创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2、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保障平台的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场地、工作六到位建设。完善县、乡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实施就业信息网络村村通工程。建立劳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强化劳动监察、安全生产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创建充分就业城镇和创业型城镇,以创业促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施重点群体统筹就业,加大对失地农民、拆迁群众、下岗职工等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深入开展三支一扶、公益性岗位锻炼和专项服务活动,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

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工作机制,着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险体系、救助体系、拥军优抚安置体系、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建设,以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全面提高我县社会保障水平。

1、加快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以省级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以及农村养老、被征地农民养老、村干部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提高我县养老保障水平。以改善生活、居住条件为重点,加强养老设施建设,提高集中养老供养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推进养老社会化。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重点实施县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等项目建设。

2、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济、社会互助为补充,覆盖整个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促进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

3、发展双拥优抚、社会福利及慈善事业。全面落实各项优待抚恤、复退军人接待安置政策,进一步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就业等保障办法,切实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加快形成以家庭为主体、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以养老服务、孤儿养育和残疾人权益保障为基本内容的社会福利体系。完善慈善机构的设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慈善福利的积极性,大幅增加社会捐款的数额。

4、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健全覆盖城乡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实现老年人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健全覆盖城乡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普遍建立健康档案。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规范城乡建设涉老工程技术标准,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和新建小区老龄设施配套建设。增加老年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活动设施,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加强老年社会管理工作,健全各级老龄工作组织,“十二五”期间,成立老年协会的城镇社区达到95%以上,农村社区(行政村)达到80%以上,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人口的10%以上。

    第三节 推动平安建设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构建快速高效的公共安全管理服务网络,建设平安固镇。到2015年,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平安建设达标率95%以上,实现全县政治稳定,社会安定。

1、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措施;强化高危重点人员稳控;加强和改进涉及公共安全的交通运输、消防安全管理和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对两新组织虚拟社会的管理;加强社会管理数字化建设,全面实施警连心信息防范工程。

在县城、集镇和县经济开发区组建专业巡防队,加大巡防力度,做到人员固定、职责明确、报酬落实、奖惩到位。着力解决警务工作站(室)或治安岗亭人员、装备、经费等问题。继续实行电信建设、政府租用、综治牵头、公安使用的模式,并不断扩大监控范围。2015年底,城区安装视频监控探头总数达200个,各乡镇达到20个以上,县经济开发区和全民创业园达40个以上。

2、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全面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评估程序和办法,推行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公示、听证制度;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对重大矛盾纠纷和疑难问题,采取领导包案、挂牌督办等方式限期办理;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做到各类调解组织、各种调解手段和方式能够有机对接、整体联动。

3、大力开展公正廉洁执法。全面实行执法窗口、监管场所视频监控,实施询讯问、庭审全程录音录像,及时向社会发布有较大影响的个案或事件,保障公众知情权;以信息化为载体建立干警执法档案,逐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促进廉洁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升执法公信力;对重大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和媒体曝光、社会高度关注的案件以及在案件评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执法过错责任倒查,严肃查办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把执法培训作为政法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努力建设学习型政法综治机关。

    第四节 加强社会应急体系建设

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处置和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加快构建重大灾害、重大疾病和重大突发事件等社会应急体系,努力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防震减灾,重点完成地震前兆台网、地震监测预报和信息化通讯系统建设。气象减灾,重点推进气象综合探测、新型气象信息网络、精细化气象预防报警、农业与生态气象服务、数字化气象信息服务、重大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六大系统建设。人防应急,重点加强组织指挥、重点工程、通信警报报知、专业队伍、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战时防空平时防灾一体化等系统建设。加强防洪重点工程、消防重点设施和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公安、消防、安监、卫生、环保、防震、气象、人防、水利、农业、民政等部门基础数据库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宣传和教育,深入开展减灾进社区活动,普及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知识。

第九章 形成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的开放格局

坚持统筹县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推进招商引资和开放合作,加快要素、项目集聚,不断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第一节 突出招商引资

坚持抓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不断创新方式,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明确招商方向。突出重点区域抓招商,继续推进对江浙沪和福建、广东地区招商,积极开展有实效、有针对性的大型招商活动。突出重点产业抓招商,注重引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增强产业链的配套能力。突出重点项目抓招商,结合我县重大项目等种子项目的谋划,在项目密集区或产业转移明显地区召开项目对接会,实现招大商、引大资。突出重点客商抓招商,加强与浙商、台商等重点客商的沟通,主动出击。

2、创新招商方式。加强专业招商引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委托招商新方式,强化专业招商。探索资源招商新途径,推动资源招商。着力营造回归乡梓,回报家乡的创业氛围,促进凤还巢招商。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高度重视以商招商。进一步营造全县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实施全民招商。进一步完善固镇政务信息网等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网上招商。

3、完善招商引资推进机制。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调度力度,及时沟通信息,解决存在问题。把招商引资工作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强化主要负责同志的责任,不断提高本地本单位招商引资工作实效。严格落实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简化手续,提高效率,进一步加快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进度。规范招商引资考核工作,完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统计、考核、奖惩办法,充分激发招商引资工作主动性。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

强化主动开放意识,加快开放进程,在开放的领域、规模和效益上取得新的突破,改善我县要素资源供给,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开放更多领域。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一律对外开放。大胆探索,积极制定投资、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方面的组合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开发园区等领域的对外开放进程,力争在公共设施、新农村建设、资源开发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2、推进资源要素开放。发挥我县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积极探索以资源换资金、换项目、换发展的新办法、新举措,加快优势资源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制定更加优惠的鼓励政策,促进外地资本、人才、技术等向我县集聚,尽快改变我县生产要素紧缺状况。

3、扩大对外贸易。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西洽会等,寻求国际贸易商机。支持企业参加境外会展,推行外贸代理制,促进外贸发展。大力开展科工贸合作,联袂开拓国际市场。继续拓展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为企业提供最新政策和业务指导,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大对出口企业扶持力度,建立完善出口企业联系制度。

    第三节 加强对外合作

以结对合作为契机,争取先进地区支持,深化区域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加快我县比较优势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1、创新合作方式。以固镇经济开发区和我县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开展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战略投资者、中央直属企业等主体合作共建,深化与长三角等区域合作,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积极采用股份合作、委托开发、园中园、飞地等模式,建立股份分红、招商佣金、政府补贴等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区域合作共赢。

2、强化合作机制。建立对外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府各个层面的沟通,定期召开对外合作经验交流会和信息沟通会,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提高合作的针对性和效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自愿合作为前提,强化行业协会建设,鼓励我县行业协会跨区域开展协作,建立同业合作机制。丰富和完善政府、企业、协会与民间多层次的对外合作机制。

第十章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相关政策,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集聚创新人才,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方向、企业创新为主体、高效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中介机构为桥梁的科技创新体系。

    第一节 培育自主创新主体

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激发企业超前研究和自主开发能力,培育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引导企业以各种形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提高新技术开发能力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力争到2015年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5家。

    第二节 搭建自主创新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研发与技术、设备共享和技术咨询三大服务平台。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企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或科技企业孵化器,全面提升企业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重点扶持从事成果孵化、科技评估、科技咨询、技术产权交易的科技中介机构,加快推进与境内外企业孵化机构的合作,完善自身的孵化功能。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逐步建立园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促进工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争到2015年,新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个。

    第三节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企业推行人才特区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重奖重酬。建立技术专利、知识入股制度和创新人才持股制度。重视发明专利和技术含量高的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提高申请专利的质量,做好专利成果的转化,力争已授权发明专利成果的转化率达70%,已授权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实施率达85%.

    第四节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力争到2015年,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以上。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健全中小科技企业担保体系,大力吸纳民资和外资参与科技攻关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科技贷款。到2015年,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以上。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十二五规划能否顺利实施,事关我县能否实现提速升级、崛起皖北。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落实各项任务,争取超额完成各项目标。

    第一节 进一步解放思想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崛起的速度,必须适应新环境,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步伐。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方针,把又好又快的要求并行不悖地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切实把科学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上,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在保障人的合法权益上。

2、强化战略思维和开放意识。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以包容的胸襟、开放的姿态,加强与国内外各地区的交流合作,努力在推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改革体制机制、突破县域发展、实施民生工程力度、促进文化大繁荣等方面开拓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3、弘扬争先、拼搏、实干、奉献的固镇精神。适应崛起皖北的发展需要,积极开创新时代的固镇精神。坚定敢于争先的精神,永远用排头兵的标准来检验平日工作的成绩。坚定顽强的拼搏精神,只要是认准的目标,咬定青山,绝不放弃。坚定勇破勇立的实干精神,用实干去争取资金、引进项目、改善民生。坚定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要增强固镇第一、事业第一、奉献第一的责任意识。

    第二节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建设效能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优化投资环境,打造政治生态最优县。

1、优化发展环境。大力营造创新创业、促进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部门履职尽责、统筹协调和一站式服务机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打破中梗阻;强化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固镇意识,进一步提振精神,鼓励创新发展,全方位营造加速崛起的浓厚氛围。

2、强化政府行政效能。一是开展法制建设,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化,优化政府决策;二是开展效能建设,加大机构整合与改革力度,理顺职能,优化层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三是加强廉政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促进权力公开透明。

3、打造精良干部队伍。一要优化用人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制度,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措施;二要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完善选拔与任用机制,乡镇(街道)、村(社区)根据工作需要,报经同意,可通过公选、选调、竞争上岗、轮岗等多种方式选拔干部,优化队伍结构;三要加强干部培训与锻炼,加强与市党校、行政学院等组织的合作,深入开展培训与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4、不断深化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农村改革,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乡财县管制度体系,健全税收征管机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5、重视群众工作。改进两风、增进两情。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人本理念,创新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增强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本领,严格执行联系群众各项制度,拓展联系群众渠道,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落实基层党务、政务、村(居)务、企务公开制度,重要决策要事先征求群众意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力量,赢得支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发展、投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扩大投资、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关键环节。要围绕发挥资源优势,把握产业政策,谋划一批带动性强、层次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扩大投资、引领发展;要通过招商引资、争取项目、市场融资等各种手段,增强发展源动力;要进一步加大重大项目、省“861”、市“3461”行动计划项目和城建工程、基础设施工程推进实施,拉动投资;要积极前置条件,统筹项目推进要素,以各类项目促进投入,引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突破发展。

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重点项目有效实施。严格建设程序,强化项目建设过程控制。加强执法监督,落实项目四制。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力度。加强项目储备,建立和完善项目库。建立重大项目后评估机制,提高重大项目的组织建设水平。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提高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四节 保障要素资源供给

采取强有力手段,破解要素资源制约,提高人才、资金、土地等保障水平。

1、拓宽融资渠道。规范投融资运营机制,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投融资平台,探索搭建新的融资载体,拓宽投融资渠道和规模,创新投资方式,积极运用BTBOTTOT等模式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采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土地优惠使用、税收优惠等手段提高投资回报率,扩大民间投资的盈利空间;发挥银行金融机构作用,在注重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鼓励加大信贷投放,支持我县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以及中小企业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健全信用体系,支持县乡金融机构建设和网点布局。大力引进外资和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或网点,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2、强化土地保障。一是要盘活存量。要加强规划控制,建立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行土地项目目录管理,加强土地开发监管,强化土地集约化使用,防止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浪费土地资源。激活土地流转市场,允许流转村庄、集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二是要拓展增量。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的修编调整工作,合法增加建设用地规模。用好用活土地整理折抵、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加大空心村搬迁和土地整治力度,争取重大项目纳入省独立选址项目库。

3、强化人才保障。一是加强对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人才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组织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和重大工程;建立全县人才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加强人才工作专项考核;二是建立全县人才规划体系。促进人才发展规划与科技、教育发展规划等各专项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编制乡镇、行业系统、重点领域的人才发展规划和本单位人才发展计划,形成全县人才发展规划体系。三是加强人才工作基础建设,为确保我县人才发展战略任务的全面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节 推进规划实施

有效实施本规划是今后五年我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保证。

1、做好统筹协调。突出本规划的统领地位,本规划涉及内容有重大变化的,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要做出相应修订或调整。协调好财税、投融资、产业、社会、区域等政策,引导好近期发展与中长期发展、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

2、落实工作责任。规划编制部门要制定实施规划的年度计划,逐项分解到各部门、各乡镇及各产业园区,层层落实,步步推进,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统计部门负责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围绕规划目标及时开展统计监测和分析研究工作。其他部门结合各自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密切配合,切实加以推进。要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制,纳入政府机关的年度考核,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严格考核奖惩。

3、加强规划监督检查。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县发改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情况的跟踪,研究各年度实施情况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协商,提出解决方案。其他相关部门也要跟踪分析相关领域的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县发改委反馈意见。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4、适时开展中期评估。考虑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在规划实施中期,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要形成报告,并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经评估发现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的,提出规划修订方案,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本规划涉及的特定领域或区域规划发展方向等内容有重大变化的,专项规划或区域规划也要相应修订或调整。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提速升级、崛起皖北的重要历史阶段,全县上下要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抢抓机遇,艰苦创业,努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