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2-07-16 17:18 来源: 固镇县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1

第一节  发展成就 1

第二节  指导思想 2

第三节  发展战略 3

第四节  发展目标 4

第二章  加强产业方向性引导,打造“富裕固镇 6

第一节  推进新型工业化 7

第二节  加快农业现代化 11

第三节  发展现代服务业 14

第三章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宜居固镇” 17

第一节  优化城镇结构体系 17

第二节  加快建设拥河发展的新县城 18

第三节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0

第四节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1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固镇” 22

第一节  发挥交通设施的牵引作用 22

第二节  提升信息化水平 23

第三节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24

第四节  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 25

第五章 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打造“幸福固镇” 27

第一节  提高教育质量 27

第二节  推进健康固镇建设 28

第三节  促进就业创业 30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1

第五节  社会治理及其他 32

第六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创新固镇” 33

第一节  拓展创业、创新、创客、众创空间 34

第二节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35

第三节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 35

第七章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生态固镇” 36

第一节  建设主体功能区 36

第二节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37

第三节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38

第四节  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39

第八章  深化改革开放,打造“活力固镇” 40

第一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40

第二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41

第三节  完善商事体制与市场环境 42

第四节  推进财税和投融资改革 42

第五节  扩大开放与合作 43

第九章  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强力推进规划实施 43

第一节  强化项目支撑 43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44

第三节  建设法治固镇 45

第四节  强化党的领导 45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组织编制好固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阐明我县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重大举措,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事关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是全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全县上下攻坚克难,奋力爬坡,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多项指标增幅全市领先,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一、紧扣工业强县和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撑经济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推动经济开发区扩区升级,启动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建设,推进省“861”和市“3461”行动计划,五年累计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41亿元,初步形成了生物制造、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工业化率达到35.2%。实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粮食产量达到54.05万吨,实现十二连增三次产业结构2010年的38.2:33.2:28.6调整为28:40:32。预计到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亿元,财政收入12.4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8%和27.8%;人均GDP达到4333美元

二、紧扣城乡双轮驱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迈入新阶段。大力开展老城区改造和南城区建设,破解浍河、铁路等对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拥河发展的新县城格局基本形成。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城市整体形象明显改善,城市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强力推进“违建”整治和棚户区改造,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乱象得到遏制;五年累计完成拆迁面积172万平方米,新开工安置房145万平方米。扎实开展“十城同创”活动,统筹推进“三线三边”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县域环境明显改观。

三、紧扣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发展动力厚积薄发。全面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各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产业承接取得明显成效,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到2015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4亿美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鼓励产学研联合,引导企业开展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全县R&D(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0.64%,战略性新兴企业24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

四、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加强污染治理,推动节能减排,先后关闭了30余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建成了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到2015年,全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分别达到85%91%100%,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市控目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2%,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

五、紧扣民生民计,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累计财政民生支出35.3亿元,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五年累计新增就业35262人,累计建设公共保障住房5761户,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5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97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0%。

第二节  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未来我县面临全面深化改革、新型城镇化、新兴产业再布局、“一带三区(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四化同步示范区、淮海经济区)”等重大机遇,但同时也存在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快等问题。综合判断,我县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三五”时期,我县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四个全面”统揽全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省“4105”、市“486”行动计划,围绕大美固镇建设主题,紧扣主要经济指标三县增幅全面争第一,皖北县域比较年年有进位和对标赶超三大目标,以“两区一园”(县城南城区、经济开发区、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为发展重点,突出“现代产业新体系、城乡一体新格局、群众幸福新家园、科学发展新活力、固镇干部新特质”五项发展重点,聚焦工业带动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走出一条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四化同步的发展道路,全面融入长三角,打造固镇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引领经济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节  发展战略

1、信息引领战略。发挥信息化的助力作用,以信息化引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带动产业升级,推动信息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工业带动战略。深化“工业大突破带动发展大提速”发展思路,以改善工业发展环境和加大工业有效投入为抓手,以特色化和集聚化发展为方向,不断增强工业主导地位,持续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固镇发展打造首要增长引擎。

3、改革推动战略。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增添动力,统筹谋划、协同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真抓实干,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释放加快发展的正能量,增强发展新动能,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4、城乡统筹战略。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城,培育新马桥、连城等重点镇。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提高的城乡和谐发展新格局。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发展趋势和条件,到2020年,全县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进入皖北17个县市第一方阵,经济总量位次明显前移。

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21.5:45.5:33

2、城镇农业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优化空间布局,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接近35%。耕地保有量保持在9.3万公顷以上。

3、体制机制实现突破。务实型、法治型、服务型、清廉型政府初步建立,全面依法治县取得明显进展,农村综合改革等走在全省前列,改革的红利进一步释放。到2020年,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提高到75%以上。

4、创新驱动取得成效。研发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市场活力和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动力得到激发,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县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全省平均水平。

5、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基本建立,绿色化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到2020年,全县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十二五”末水平,单位GDP能耗继续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21%,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6、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持续增加公共服务投入,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80%以上,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民计民生进一步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500元和22000元,公民社会安全指数、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专栏1-1  “十三五”固镇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预计

  

2015

预计

2020

目标

年均

增长(%)

指标属性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70

310

11.5

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

12.46

30

19.2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75

308

12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9.7

104

16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54

102

10以上

预期性

城镇化率(%)

48

58

3.9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4

3.89

23

预期性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1.59

3.64

18

 

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

67.5

75

2

预期性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145

不变

-

约束性

粮食总产量(万吨)

54.05

56.2

0.8

约束性

二、科技教育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64

2.5

31.3

预期性

发明专利申请量(件)

500

800

9.9

预期性

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60

90

8.5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16

30

13.4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2

2

10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0.02

98.02

1.8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4.54

95

0.1

预期性

三、资源环境

空间开发强度(%)

14.21

14.71

0.7

约束性

城镇空间面积(平方公里)

35

50

7.4

约束性

农村居民点空间面积(平方公里)

118.58

64.4

-11.5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公顷)

93078.77

不变

-

约束性

基本农田(公顷)

85523.46

不变

-

约束性

林地面积(公顷)

23466.67

28600

4.0

约束性

城镇空间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亿元)

4.86

6.3

5.3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吨标煤)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约束性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17.22

21

4.1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42

182

5.1

四、人民生活

年末总人口(万人)

64.95

67.92

0.9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0

4.0

-

预期性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3.5

3.5

-

预期性

财政民生支出比例(%)

80以上

不变

-

预期性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2.45

3

4

约束性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35

37.5

1.4

约束性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0

95

1.1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8

99

0.2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3155

39500

12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897

22000

13

预期性

 

第二章  加强产业方向性引导打造“富裕固镇”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第一节  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施工业强基、智能制造工程,提升产业层次、壮大工业规模。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争取达到900亿元,拥有1-2个百亿元产业园,2-3个50亿元产业园,规上企业超过26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以上,工业化率达40%以上。

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生物化工。抓住丰原集团退市进园的机遇,以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依托,推动产业链招商,以药品制剂、化学药品原料药、专项化学品等为重点方向,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结构,促进生物化工产业规模和竞争力跃上新台阶。依托玉米等淀粉质农作物及秸秆农林废弃物资源优势,形成以纤维素类农作物进行精深加工,生产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系列产品为辅助的首位产业。依托丰原药业等核心企业,发展化学药品制剂、原料药制造业。发展相关配套包装材料、辅助材料制造业。到2020年,生物化工产业年产值达到220亿元以上,规上企业达到45家。

农副产品加工。以增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骨干企业加快整合产品链,开发新产品,着力提升食品、油脂等优势产业规模和水平。加快花生、大豆、肉制品加工产业链建设,加强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研发和生产,重点开发快速消费的蛋白质及肉制品产品体系。依托大成食品等骨干企业,结合固镇现代农业发展,壮大畜禽屠宰及深加工产业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到2020年,农副产品加工年产值达到170亿元以上,规上企业达到50家。

机械装备制造。立足汽车零部件、设备容器和通用机械等行业基础,对外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对内提升产品结构,完善基础性关键环节,着力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小型化、精密化汽车零配件,适时开拓电机系统及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新能源汽车电动化附件,扶持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业发展;发展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安装、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重工型机械装备制造业。2020年,力争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达到130亿元,规上企业达到40家。

专栏2-1   主导产业重点项目

Ø 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基地建设项目: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等三大发展领域,涉及生物素、维生素E、环酸、氨基酸系列,高端原料药产品和微生物肥料等诸多领域,2015—2020年实施重点项目35个,项目总投资达112.53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新增年产值500亿元,建成后预期年税收35亿元。

Ø 农副产品加工类项目:中华食品产业园投资9亿元,占地200亩,新建厂房等10万平方米,形成年产30万吨果蔬饮料、2万吨罐头、1万吨休闲食品能力;茂森食品续建项目投资4亿元,年产8万吨卤制品生产线60条,年产2万吨休闲食品生产线30条,年产2万吨糕点;喜皇食品投资6.5亿元,生产油炸、煮食、花生糕等休闲食品。

Ø 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投资50亿元,占地8平方公里,引进大型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生产、汽车配件加工、农机器具生产、医疗器械等项目。

Ø 重型机械制造项目:投资50亿元,引进年产5000套轧机设备、10万套液压机项目,工程机械压路机项目,年产10万辆起重机项目,年产8万台堆取料机、6万台翻车机生产线等5个子项目。

Ø 电动车生产项目:投资3亿元,建设电动自行车生产线2条,形成年产20万辆生产规模。占地100亩,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

Ø 高效电机、电机零部件铁心及SMC软磁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投资15亿元,建设厂房、试验中心、检测车间、电机车间等,生产家用电机铁心和硅钢净料产品。

Ø 轨道交通设备生产基地项目:投资50亿元,打造皖北地区轨道交通设备研发、设计、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厂房以及测试车间、办公区、职工宿舍等。

2、推进高成长性产业发展

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高成长性产业,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化学建材、高分子材料、化学合成材料、显示玻璃、建筑节能玻璃等硅基新材料,完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探索产学研用多种对接形式,加快建设高分子材料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大力发展药品级维生素,开发新型基础输液产品和消毒药品,鼓励企业开发现代中药产品及药品级维生素等。开发安全优质的功能、休闲、养生、老年及妇幼保健食品等绿色有机食品,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加工和深加工转变。到2020年,三大高成长性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35%左右。

专栏2-2   高成长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Ø 8.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投资15亿元,建设8.5代液晶基板玻璃生产线(1条热端线和1条后加工生产线),达产后形成年产80万片8.5代液晶基板玻璃的产能。

Ø 新型触控显示材料项目:投资4亿元,从事ITO导电玻璃研发、生产和销售。

Ø 苏州中来太阳能项目:投资3亿元,生产太阳能电池背膜,预计年生产3000万平方米。

Ø 环保型无毒脲醛树脂项目:投资4亿元,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形成年产10万吨环保型无毒脲醛树脂的生产能力。

Ø 无锡莱恩科技项目:投资3亿元,形成年产2.5万吨成型胶和2万吨复合胶的生产能力。

Ø 光电科技项目:投资5亿元,预计年产200万片LED蓝宝石衬底。

Ø 新能源汽车车身电子控制系统生产项目:投资3亿元,主要建设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检测平台、提供可靠性测评及相关技术服务。

Ø 工业机器人主机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投资2亿元,规划用地50亩,形成年产2000台(套)机器人主机及零配件生产能力。

Ø 集成电路芯片和半导体分立器设备生产项目:投资4亿元,年产集成电路芯片8000万块,半导体分立器设备10万套。

Ø 年产5000公里热固性材料绝缘和护套风能电缆生产线项目:投资4.2亿元,新建生产车间8400平方米,其中线芯车间4000平方米、电缆车间4400平方米,购置电子加速器1台,购置2条挤塑生产线设备,产品检测设备52台套。

3、提升园区承载力

固镇经济开发区。优化园区功能,着力打造生物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努力形成“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完善供气管道、热电联产、电力改造等基础配套建设,加快开发区的供电、供气、供暖、通讯、商业、休闲、物流等配套设施,提升开发区的吸纳力和承载力。到2020年,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以上,实现经营销售收入600亿元左右,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性税收10亿元左右,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40亿元,初步形成主导产业鲜明、创新能力强、集约化水平高、辐射带动力大的工业集中区。

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推进道路、管网、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将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打造成我县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增长极。“十三五”期间,园区引进企业50家以上,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到2020年,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实现经营销售收入5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工业性税收达到1亿元以上,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专栏2-3   园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

Ø 开发区道路管网项目:投资2.5亿元,道路共计10条,总长约40公里,面积约60万平方米,雨水、污水及自来水管网总长约150公里,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路灯2500盏。

Ø 经济开发区供排水系统项目:投资2.9亿元,建设供排水管网30公里。

Ø 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尾水排放项目:投资2.2亿元,扩建1万吨/日污水处理厂,新建27.7公里尾水入北淝河排放管道。

Ø 开发区电力建设项目:投资2亿元,新建11万和3.5万变电站各一座,架设10千伏和35千伏线路约80公里。

Ø 经济开发区天然气供气及管网项目:投资2.8亿元,扩建卸气站,建设天然气衔接管网。

Ø 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三期道路建设项目:投资3亿元,道路总长8.4公里。

Ø 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污水处理厂项目:投资1.2亿元,分为污水截流工程、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污水2万吨,附带污泥及生物复合肥料项目。

Ø 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四期道路建设项目:投资4.5亿元,道路总长20公里。

Ø 蚌埠铜陵产业园自来水厂项目:投资1亿元,日供2.5万吨自来水,配套供水管网建设。

Ø 食品标准化厂房项目:投资5亿元,占地250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化厂房27万平方米,办公楼3万平方米,职工公寓及生活配套4万平方米

4、推行精准招商、专业招商

修订固镇县主导产业目录,推动精准招商,积极开展与央企省企对接、与大型民营企业对接、与皖粤产业对接等活动。比照工业支持政策,研究制定服务业招商引资新政策,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打造“服务高地”、“政策洼地”。改革产业招商中心工作模式,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实行“一个主导产业一个专班”,推动专业招商。实行招商引资领导小组会商制度,提升招商实效。

专栏2-4    新型工业化重点工程

Ø 名企名牌培育工程:依托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和支持企业完善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形成名牌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工业经济的支撑地位。支持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证明商标等区域产业品牌。“十三五”期间,年均新增注册商标30个以上,安徽名牌产品5个,安徽著名商标10个;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5%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个。

Ø 企业成长工程: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关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金融资金扶持、财税优惠、创业基地建设、促进企业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打造具有固镇特色的工业经济扶持体系。促进企业改造升级,创建自主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着力解决企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个转企”、“小升规”,充实规上企业储备库;积极扶持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Ø “两化融合”工程:支持固镇经济开发区申报“两化融合”试验区,实施电子商务集成、智能制造培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等专项行动计划,促进工业转型升级。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向下游拓展故障诊断、维护检修、检测检验等增值服务,向上游扩展工业设计服务、科技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延长制造业产业链。推动文化创意、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引导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等向新兴高端领域延伸融合,鼓励传统产业内部交叉融合,催生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

第二节  加快农业现代化

加快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强化粮食生产的首要任务,积极发展相关辅助产业构建粮食安全与农业增收相协调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1、提高粮食生产、安全能力

依托农业部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和省政府粮食生产行动,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争实现小麦亩产千斤县目标。到2020年,全县粮食总产提高到56.2万吨。积极推进2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连城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仲兴、杨庙、连城等6个万亩示范片创建。

2、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种养加”、一二三产融合互动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重点推进亿只肉鸡产业化工程,加快饲料、屠宰、熟食、孵化等项目建设,力争我县肉鸡养殖进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扎实做好45万亩绿色花生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花生深加工,提升固镇花生品牌的影响力。推进实施百万只肉羊养殖、加工产业发展计划;继续抓好设施蔬菜生产和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

专栏2-5   农业领域重点项目

Ø 亿只肉鸡产业化项目:投资9.9亿元,新建5万吨熟食厂、6000万只屠宰厂、30万吨饲料厂、6000万羽孵化厂、20个标准化商品鸡场。

Ø 5000亩现代种植项目: 投资3亿元,一期用地50亩,主要建设现代种植示范园区,二期新增用地5000亩,用于现代种植业发展。

Ø 百万只肉羊产业化项目:投资12亿元,建成年繁育规模1万只种羊场1个,年出栏2万只示范羊场5个,年出栏1万只标准化规模羊场10个,年出栏5000只规模羊场10个,年出栏2000只规模羊场50个,年出栏1000只规模羊场100个,年出栏500只规模羊场200个。年产10万吨饲料加工厂1个;年屠宰100万只肉羊加工厂1个。

Ø 蔬菜深加工项目:投资1.5亿元,新建冷库3000吨,保鲜库3000吨,冲洗厂房1000平方米×2,脱水蔬菜加工车间3000平方米,原汁饮料加工车间3000平方米,调味品加工车间3000平方米。选料车间1000平方米×2,办公、仓库及员工宿舍5000平方米

Ø 固镇县粮油总公司基层粮油收储库扩建项目:投资0.63亿元。原址新建7万吨高大平房仓,其中瓦疃库3万吨、刘集库2万吨、仲兴库2万吨。

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实施良种繁育和标准化种植基地工程。加强粮食良种研发和繁育,建成粮食作物良种研发、繁育、展示和加工基地。重点建设高标准灌溉排涝工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标准化种植基地扩大到70万亩,标准化率达到70%左右,养殖场规模化率达到70%以上。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促进农技、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农作物苗情、土壤墒情测报,利用农业物联网的信息集成作用,全面掌握小麦生长环境,组织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推进高产田建设。

提高农业机械化和服务水平。主攻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优势农产品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的突破。到202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

专栏2-6   农业科技重点实施工程

Ø 农业科技强化工程:培育推广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建设农业物联网和机械化技术体系,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Ø 生态养殖科技扶贫工程:投资3亿元,用于全县范围内推行生态养殖科技扶贫项目。

4、推进农业产业化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运行模式,探索以家庭农场为基础、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组织为纽带的“三位一体”经营主体改革,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到2020年,新培育1个国家级、5个省级、30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到700个。

构建现代农业加工体系。以粮食、畜禽产业为重点,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提高加工水平。“十三五”期间,引进亿元以上农产品精深项目5个,增加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推进任桥、新马桥粮食产业园区建设。注重粮食加工品牌培育,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新增2个省级以上品牌,三品一标认证5家,认证基地20万亩。

专栏2-7   农业产业化项目

Ø 花生及花生壳、花生藤深加工项目:投资11亿元,形成年加工花生仁10万吨,年产花生油3万吨,花生粉2万吨,花生乳3万吨,花生酱3万吨的生产能力;年加工废弃花生壳、花生藤50万吨。

Ø 玉米挂面加工项目:投资1.3亿元,建成年产10万吨玉米挂面加工生产线。

Ø 营养强化面粉及挂面产业化项目:投资1.84亿元,占地面积31489平方米,包括面粉生产车间,多层挂面生产车间,仓库及面粉生产设备,2条日产30吨挂面生产线及配套设备等。

Ø 活性复合果蔬汁加工项目:投资3亿元,占地25亩,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建设年产7000吨果蔬汁生产线。

5、促进农业绿色化

加强农业植保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总体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进一步完善食品监管体系,加快推进行政执法、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等业务系统建设和应用,保障农产品安全。加强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建设,强化农业标准化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促进农业绿色化发展。到2020年,全县主要农产品中绿色产品比重达到20%,果蔬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化。

专栏2-8   农业绿色化重点实施工程

Ø 农产品安全工程:以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目标,对上争取与县财政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1.5亿元,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包括标准化示范、专用原料基地、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等。

第三节  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接二连三”战略,突出不同功能区的服务业配套功能,培育多元化的服务主体,促进服务业总量扩大、档次提升。

1、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依托县城综合服务主载体,突出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商务信息、科技、会展服务业,加快产业集聚,推动服务业嵌入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创建全省优秀金融生态县;积极引进典当行、小贷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券商等金融中介机构,做大做强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与建设,推进物流业集聚区建设,突出发展商贸物流、工业物流、农产品物流。鼓励发展咨询、广告、法律、就业和人力资本中介、经纪代理等服务业,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评估、检测等商务服务业。突出发展研发和设计、技术转移、科技创业及产业化、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

专栏2-9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

Ø 固镇县现代物流园区项目:投资11.2亿元,占地400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

Ø 金融商务园项目:投资1亿元,建设集金融机构办公、展示和服务综合基地。

Ø 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投资19亿元,占地500亩,建设地点分别位于湖沟镇、刘集镇和新马桥镇。

Ø 物流园区项目:投资1.4亿元,结合交通规划,建设连城物流中心,新马桥、濠城、湖沟物流园。

2、优化生活性服务业

以打造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为抓手,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社区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应用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培育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60家以上,培育限额以上电子商务企业10家左右。培育房产、文化娱乐、保健居家司法投资咨询等家庭服务业,支持为社区家庭提供购物、餐饮、家政、维修、护理等便利服务,繁荣社区养老服务。充分挖掘历史遗址、生态湿地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乡村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

积极推进农村幸福院、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城区所有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8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

专栏2-10   服务业重点项目

Ø 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投资5亿元,占地200亩,其中电商大厦包含电商企业办公中心、数据中心、培训中心、咨询顾问中心、会议中心、大学生创业基地、企业电子商务外包基地等;配套服务基地包含餐饮中心、青年公寓、生活服务设施等。

Ø 农产品展览交易中心项目:投资8亿元,采用PPP模式建设,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其中主展馆2.4万平方米,冷链食品交易馆5万平方米,保险果蔬交易馆5万平方米,副食糖酒交易馆5万平方米,机房4000平方米,配套用房5000平方米。

Ø 苏宁电商项目:投资5亿元,包括总部大楼(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以上,层数13层以上),其中商务写字楼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建成后,7年内不转让、不出售。

Ø 现代综合物流港项目:投资约15亿元,建设集运分拨中心、城际物流中心、电商集聚区、区域总部基地、信息及供应链管理中心、商务服务配套中心等功能区。

Ø 快速消费品电商平台项目:投资3亿元,建设快速消费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合为一体的供应链平台。

3、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以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健康服务、智能生活、服务外包等为重点,培育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网上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交易管理等新业态,力争成为皖北地区电子商务经营者最为密集的县域之一。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业态深度融合,建设固镇文化服务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健康检查、健康咨询、疾病预防、营养保健、运动健身、心理治疗、身体养护、健康文化等健康服务业。承接和发展以业务流程外包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外包,带动固镇服务外包业发展。

专栏2-11  新兴服务业重点项目

Ø 社区养老示范基地项目:投资50亿元,建设集养老康复、保健治疗、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高端养老社区。重点建设居住系统、医疗保健系统、综合商业配套系统等三大板块。

Ø 家庭农场总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项目:投资5亿元,规划用地150亩,建设家庭农场总部办公、展示接待中心,农副产品检验检测和畜牧检疫中心,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等。

 

   专栏2-12    现代服务业重点工程

Ø 流通业提升工程:以县城商业网点规划和乡镇建设总体规划为指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快商业网点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品牌专卖等新型流通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态。推动农超对接,引导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与商品连锁企业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推动农产品直接向连锁超市、便利店配送。

Ø 电商培育工程:落实有关发展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产业等文件精神,编制电子商务专项规划,促进电商产业发展。探索电子商务发展格局,培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重点支持网点发展,推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等,全面提升就业量和我县资源要素配置水平。

Ø 市场环境优化工程: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实施商品准入机制,杜绝侵权假冒,提升市场整体形象。做好成品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特种商贸服务业管理工作,依据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第三章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宜居固镇”

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发展协调性,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第一节  优化城镇结构体系

优化固镇县域城镇体系结构,构建“一主一副一轴三板块”城镇空间发展结构。

1、努力壮大“一主一副” 

一主。中心城区,是人口与要素集聚的重点区域,为产业、城市综合服务的核心,突出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生态及交通、游憩空间。

一副。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是蚌固发展轴上的重要产业载体之一,承接县域南部和蚌埠市区的产业基地,是县域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现代产业基地。

2、培育蚌埠固镇发展轴

利用省道101的交通优势,依托现有县城至市区沿线的产业及城镇建设基础,完善固镇经济开发区、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两大产业载体,进一步推动连城镇、新马桥镇发展,连点带线,形成蚌埠市区——固镇县城的发展轴。注重铁路沿线和公路沿线的环境保护,重点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

3、全力推进三大板块建设

中部发展板块。包括县城(杨庙乡、连城镇)、新马桥镇。以县城为核心,按照设市城市标准建设县城,强化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达到型小城市的人口规模与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其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和功能。

北部发展板块。包括任桥镇(含仲兴乡)、湖沟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镇区商贸流通能力,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东部发展板块。包括刘集镇(含濠城镇、石湖乡)、王庄镇,发挥垓下古战场、张家湖湿地资源优势,发展以汉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培育湿地休闲、文化生态旅游等多个旅游景点。

第二节  加快建设拥河发展的新县城

加快南城区、老城区、北城区建设,全力打造拥河新县城。到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20万人。

1、构建“133”建设格局

以皖北城镇群内重要的新型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基地、蚌埠市北部副中心、滨水园林城市为建设目标,全力推进县城建设。着力破解铁路、浍河、谷阳城遗址三个屏障制约,高标准、高起点推进南城区建设。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进一步提升老城区基础设施及商业设施的服务水平,完善老城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实施一批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巩固完善北城区。通过三城联动建设,构建以谷阳城为城市生态核心,滨水公共活动带、跨河发展带、产城一体区域发展带为支撑,浍北老城区、浍南新城片区、综合产业片区为主要内容的“133”空间建设格局。

2、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实施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程,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点整治“三种经营、机非混行、乱停乱放”等城市乱象,努力营造交通秩序规范、市场经营有序、环境卫生整洁的县城新形象。加大市场管理力度,坚持疏管结合,积极引导各类经营摊点划行入市。完善公共交通体系,优化公交线路,强化出租车运营管理,着力构建良好的交通秩序。持续开展防违控违,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探索建立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城市管理资源,优化部门协同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向信息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新模式。

3、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统筹县城和经济开发区功能布局,支持重大产城融合项目建设,积极建设以创意产业园、服务外包基地、总部经济区等为代表的城市新型经济载体,集聚信息、科技、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开发区服务功能,打造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借力航道改造建设开发区产城融合综合服务组团,在浍河两岸建设港口,并依托良好的公路、水运条件建设成为区域性综合产业服务基地。加快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开展“一区多园”整合试点,积极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

专栏3-1 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Ø 棚户区改造项目:投资26.8亿元,重点改造浍河东路区域、三八河以西区域、公园东侧地块、汽车站周边地块、和谐苑西侧、曹庄城中村、三号棚户区等7个片区。

Ø 城区整治类项目:县城绿道提升,包括胜利路、老S101城关段、迎宾大道的绿化及亮化;北城区景观河两侧景观带建设,沿河两侧30-50米进行微地型整理、绿化、亮化;街头游园建设,世纪广场南侧、立新路与汉兴大道交口、迎宾大道与老固灵路口、浍河路与立新南路交口、牛市巷与胜利南路交口各建一处街头游园或街头绿地。

Ø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投资1.1亿元,共铺设供水管网147公里。老城区道路改造及贯通投资2.65亿元,含谷阳、交通等6个路段的贯通工程。市政道路建设投资6亿元,含黄元路改造(黄园路桥——蚌固一级公路)、胜利路(新二桥——奋进路)、东风路改造(迎宾大道——浍河路)、浍北路(朝阳路——谷阳路)、汉兴大道贯通工程(胜利路、凯旋路)和谷阳路、迎宾大道改造工程(谷阳路、迎宾大道)等8个子项目。

Ø 停车场项目:投资6亿元,建设各类停车场19个,建设面积31万平方米。

第三节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努力实现近1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1、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2、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权利。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保障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提高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农民工的比例,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科学文化和文明素质,营造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建设和管理的氛围

专栏3-2  新型城镇化重点工程

Ø 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工程:以“十城同创”为统揽,以“治脏、治乱、治违”为重点,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实施市容整洁行动,实施道路畅通行动,切实加强摊点管理。积极疏散老城区功能,缓解老城区压力。实施控违拆违行动。实施文明素质提升行动。

Ø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问题。

Ø 城市景观建设工程:加快南城区、老城区和北城区等附属景观工程建设,结合骨干道路建设和城市水系整治,实施绿色长廊建设工程。实施浍河城区段清淤绿化和环境治理,建设浍河人文风情景观带。

Ø 文明创建工程: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户评选活动,抓好道德固镇、人文固镇建设,开展固镇好人评选活动,不断提升文明素质。

 

第四节  进美丽乡村建设

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1、优化美丽乡村建设布局

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服务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通过规划引领村镇布局、村庄合并、旧村改造和集中居住区建设。完善中心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及支农服务功能,服务辐射周边自然村。2020年,力争全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中心村人口达到农业总人口规模的35%以上。

2、以农村社区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以农村社区化为方向,稳妥推进土地整治水、电、路、气建设,统筹教育、医疗、商业、文化娱乐等配套服务,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农村社区积极引导鼓励各类工商企业参与村企共建,继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驻点帮扶,完善村民自治管理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3、完善美丽乡村建设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重点推进乡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村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以“三线三边”为突破口,统筹布局村庄建设、土地整理和扶贫开发项目,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专栏3-3   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项目

Ø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投资3.5亿元,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及垃圾转运设施,每年整治20个村,完成100个村整治。

Ø 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投资5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000户。

Ø 良种苗圃棚户区改造项目:投资1.5亿元,完成棚户区改造150户,修建水泥路1万平方米。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固镇”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我县交通、信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发展支撑力。

第一节  发挥交通设施的牵引作用

完善全县区域内公路网建设,加大内河航道及码头建设力度,形成以公路为主体、水运为补充的交通运输网络。

1、完善交通网络体系

积极争取和参与连接固镇的高速公路出入口配套设施建设,配合做好徐蚌宁城际铁路建设。按照一级公路标准,构建由S101、S307、S201形成的一级公路主框架。完善城区外环线、县域外环线建设,畅通城区与区域外部的联系廊道。加快浍河航道梳理整治,提高航道运输能力。

2、强化交通安全质量监管

推进治超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治超督查力度。强化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进一步规范交通建设市场监管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3、推进运输法治建设

落实县级交通运输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分解落实权力主体责任。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道路运输公共服务体系,在城市公交、农村客运等民生领域试点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建立健全施工标准化督查路网建设市场监管、养护工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专栏4-1   交通事业重点项目

Ø 徐(州)凤(阳)高速公路项目: 投资65亿元,双向四车道,全长130公里。

Ø 国省道改造项目:投资24.54亿元,G344、S201、S101、S329等7段公路,共169公里。

Ø 县道改造项目:投资14.3亿元,包括X010、X022、X012等11条道路,共190公里。

Ø 乡道改造项目:投资1.6亿元,包括沙湖路、刘华路、新何路等10条道路,共100公里。

Ø 村道改造及农村运输场站项目:总投资1.23亿元,其中村道改造投资1亿元,改造200公里;农村运输场站投资0.23亿元,建设候车亭及招呼站170个、乡镇物流配送点8个。

Ø 固镇新港码头项目: 投资2.3亿元,位于固镇县浍河两岸,京沪高铁浍河大桥附近,工程设计规模为22个500吨级(兼顾1000吨级)泊位

Ø 京沪高铁固镇站项目:投资2亿元,项目选址位于南城区,占地200亩,按二等火车客运站标准建设,站房大楼主体1层,两侧局部2层,面积1万平方米,共设2台4线,设计时速380km/h。其他辅助设施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硬化场地面积10万平方米,绿化5000平方米。

第二节  提升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化先进为标杆,深化信息应用,促进产业提升,将信息化打造为固镇发展的制高点和重要支撑平台。

1、加强现代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落实“宽带安徽”战略,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建设光纤网络,实现光纤到户工程,实现所有使用通信服务的居民100%光纤化。全面贯彻落实提速战略,2016年底全部提速至10M以上,其中50M以上占比30%;到2020年,实现居民100M接入。加快4G商用步伐,推动重要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覆盖和开放,推动广电网、通讯网、物联网、互联网“四网融合”,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车载屏“四屏互动”

2、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消费业态。推动互联网信贷、理财、保险等各种互联网金融发展,发展车联网、互联网等物流平台,深化互联网在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水平。完善信息消费环境、培育信息消费主体积极创建“数字家庭示范应用产业基地”。加大“云计算”政府购买力度,打造皖北“云服务”示范县。

3、推动“智慧固镇”建设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针对社区、医疗、交通、物流、电网、旅游、农业、城管、安全等重点领域,推动“智慧固镇”建设。推动信息化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居民提供婚姻生育、户籍护照、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残疾人康复、土地房产等服务。建设电子政务平台,推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促进政府治理方式现代化。

专栏4-2   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

Ø 4G网络建设项目:投资0.25亿元,新建基站60个,铺设光缆120皮长公里,新增基站设备60套。

Ø 城区重点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项目:投资0.5亿元,完成主城区500个热点建设,实现重要公共场所免费无线局域网全覆盖。

Ø 智慧、平安城市与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投资3亿元,建设视频管理系统,信息资源服务管理平台、政务服务总线、社区政务服务平台、社会治理平台、社区信息采集平台、公众服务平台等。

Ø 道路通信管道建设项目:投资0.2亿元,新建通信管道100管程公里、250孔公里。

Ø 天网建设项目:投资3.2亿元,建设公、检、法、司互联网监督、监视、资源共享等体系。

第三节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落实“节能优先、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固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完善能源设施建设

加强燃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作,维护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积极推动风电、生物质、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设施建设。

2、清洁高效利用煤炭

加大民用散煤清洁化治理力度,减少煤炭分散直接燃烧。大力推广优质能源替代民用散煤,逐步推行天然气、电力及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推行优质、低排放煤炭产品替代劣质散煤机制,全面禁止劣质散煤的销售。加快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因地制宜和稳步推进“煤改电”、“煤改气”替代改造。

3、推进能源节约

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抓好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节能,大力推进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实施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行动计划,推行先进建筑节能标准。推动城乡用能方式变革,落实“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

专栏4-3   能源领域重点项目

Ø 220-110kV变电站新、扩建及线路改造项目:投资3.5亿元,新建110kV谷阳变,新建110kV磨盘张变,扩建110kV楼东变,扩建220kV蒋南变,新建220kV梨花变。

Ø 35kV线路改造及新建项目:投资0.73亿元,改造35kV线路(刘集变、石湖变、杨庙变、濠城2号主变、曹老集变2号、仲兴变2号);新建35kV瓦疃变,新建35kV楼东变及扩建工程配套线路。

Ø 10千伏线路改造项目:投资2.48亿元,改造农村配电台区607个,改造10kv线路440公里。

Ø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资36亿元,利用沿浍河两岸约1万亩河滩地,建设规模400MW。

第四节  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

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利投融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构建依法治水的水利发展机制。

1、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积极争取“引江济淮”工程,切实保障水和生产用水安全。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重点治理澥河、浍河、沱河等河流。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农村水厂,解决9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2020年,县域自来水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积极争取小农水重点县工程,改造提升小型水利设施,继续坚持以大沟为单元小区成片综合治理,“十三五”中期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80%以上。

2、强化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积极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强化水政监察队伍及其能力建设。健全涉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有效防范水事群体事件和突发事件。推广和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水利标准化建设。推行基层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上岗制度,探索水利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整合涉水行政管理职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模式的试点

3、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

对已建的面上农田水利工程,进一步明晰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创新管护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宣传发动,开展确权登记,制发“两证一书”(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管护责任书)。到“十三五”中期,基本建立适应我县县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体制。

4、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拓宽水利建设基金来源渠道,推动完善政府性水利基金政策。健全农田水利资金整合平台,细化可整合资金名录,制定县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办法。利用利源投资有限公司融资平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水利融资模式。

专栏4-4    水利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Ø 淮水北调项目:投资0.52亿元,包括固镇泵站土建施工、闸门及启闭机、机电设备安装,固镇箱涵工程,沱河地下涵土建施工、闸门及启闭机制造、安装;新建宋店闸,管护网及6座沟口涵闸。

Ø 怀洪新河洼地治理项目:投资8.18亿元,进行河道疏浚、洼地治理、堤防及涵闸、大沟疏浚、桥涵配套建设。同时投资0.7亿元对青龙闸、固镇闸分别进行拆除重建和除险加固。

Ø 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投资1亿元,总面积10万亩,打造高标准井灌节水核心区。

Ø 小型水利改造提升项目:投资0.18亿元,主要对现有涵闸、泵站进行更新改造。

Ø 农饮项目:投资0.54亿元,改建、扩建16处农村水厂,解决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供水能力0.8万方/天。

第五章  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打造“幸福固镇”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县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节  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1、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开展“安徽省教育强县”创建工作,打造“皖北教育高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逐步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积极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关爱留守儿童,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高度重视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合理布局”的原则,结合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根据适龄人口变化和人口流动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实施标准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学前教育奖补等项目,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体系。

3、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管办分离,完善现代教育制度;推进小学共同体和教育联盟建设,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完善“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管理办法,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教育。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

4、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完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学校信息化应用和维护支出不低于生均经费10%。

专栏5-1   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Ø 中等职业教育建设项目:投资1亿元,建设职业教育教学及辅助用房和实训设施设备等。

Ø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项目:投资3.35亿元,建设21所乡镇幼儿园园舍及附属设施。

Ø 九年义务教育完善项目:包括2所县城中学投资1.5亿元,13所小学投资4.58亿元,29所中小学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投资0.36亿元;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投资1.23亿元,覆盖205所学校。

Ø 校园足球场建设项目:投资3.2亿元,新建县属学校和乡镇学校足球场馆25个。

Ø 中学信息化改造项目:投资0.5亿元,以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学校管理信息化为目标,加强校园网建设、队伍建设基础。

第二节  推进健康固镇建设

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重点推进财政补偿、用人自主权、绩效考核与人事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科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推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居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条件,优化、改善城乡居民就医环境。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到2020年,每千人床位数达到6张。

3、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医德医风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规范医疗服务管理,重点规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医疗护理临床路径、药事管理等环节。加强医务人员执业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加强医院质量监测评价系统和平台建设。加强医疗广告监管、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废物管理。维护医疗机构秩序,开展涉医违法犯罪打击专项行动。

4、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专栏5-2   卫生事业重点项目

Ø 公共卫生管理中心项目:投资0.35亿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Ø 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0.5亿元,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

Ø 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中西医结合医院项目:投资1亿元,占地6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Ø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投资2.7亿元,筹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卫生信息平台,使广大城乡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查询就诊资料、健康信息等,推进城乡居民就诊“一卡通”,打造智慧医疗。

Ø 健康体检中心项目:投资2.3亿元,占地10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Ø 医联体建设项目:投资2亿元,利用互联网整合全县医疗资源,对接和利用全国知名医院资源。

第三节  促进就业创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

1、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加强各项促进就业政策的衔接、整合。实施农业劳动力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推动县内劳务对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支持和推进各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形成帮助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保障妇女、少数民族、退役士兵、残疾人等群体就业。

2、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

3、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加快整合资源,着重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全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扩展和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就业统计工作,加强对就业、失业动态状况监测分析。

专栏5-3   就业类重点项目

Ø 就业和社会保障乡镇服务站项目:投资0.24亿元,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涉及7个乡镇,每个站点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Ø 对外劳务服务合作平台项目:投资1.5亿元,搭建固镇对外劳务输出和服务平台,新建办公大楼以及配套服务设施。

Ø 劳动力技能培训鉴定中心项目:投资2亿元,年培训技术工人8000人。

Ø 农民工培训中心项目:投资0.8亿元,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年培训15000人次。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责任。

1、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探索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举措,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形成失业保险保障基本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医疗、生育保险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工伤保险全覆盖和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建立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化管理系统,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动城乡低保一体化建设,健全保障标准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分类施保措施,探索建立低收入家庭认定体系和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建立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提高整体供养水平。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强化救灾应急能力,健全临时救助制度。

3、健全社会福利体系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标准体系和规章制度,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新格局。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照料为主要内容,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加大儿童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政府购买服务与监督管理机制,提升公办儿童福利院规模和服务水平。建立县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中心,推进村镇救助片区建设,健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体系。2020年,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5张以上。

 

专栏5-4   社会保障事业重点项目

Ø 老年公寓及康复中心建设项目:投资1亿元,项目选址位于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内,占地5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

Ø 夕阳红老年活动中心项目:投资0.5亿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配套开展相关设施建设。

Ø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根据社区建设情况布点。每所建筑面积不低于600平方米。

第五节  社会治理及其他

加大扶贫力度,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快建设和谐幸福固镇。

1、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落实“双包”定点帮扶制度,推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探索扶贫项目直接到户模式。以实施“雨露计划”为抓手,最大限度地扭转因学致贫的状况。建立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机制,巩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推进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扶贫产业化项目,实现全县所有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文化、体育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等工程,建立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规划建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升级达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打造1-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规范民营艺术院团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规范文化市场提升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

强化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产业,支持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优化体育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体育服务业。加强体育市场规范管理。

3、社会综合治理

加大劳动关系协调、争议调解仲裁和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启动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访维稳工作网络,全面实施“阳光信访”,保障社会稳定。强化红线意识,按照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专项治理和应急管理,保持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初步实现从防范伤亡事故向全面做好生产安全和职业安全与健康转变。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4、社会应急保障

统筹推进国防动员、防灾减灾、气象、地震、传染病防控等工作,全面加强社会应急联动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指挥平台一体化、信息化、功能综合化建设,建好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和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立分级指挥机制、分级联动机制,健全信息预测预警机制。

专栏5-5   其他公共服务重点项目

Ø 三馆建设及完善项目:投资1.8亿元,占地5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规划展览馆、博物馆、档案馆,其中博物馆和规划展览馆主体完工。

Ø 文化馆(市民文化中心)项目:投资0.4亿元,建筑面积4850平方米,包括剧场、非遗展览馆、辅导室等。

Ø 文化惠民项目:投资5亿元,在全县打造30个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乐园。

Ø 谷阳城遗址公园项目:投资9.7亿元,占地6589亩,以谷阳城遗址为核心,结合基地特征,构建以文化遗产为主线的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包括文化本体、文化衔接、文化阐释、文化风貌和文化延伸五个部分。

Ø 濠城垓下遗址旅游度假区项目:投资6.8亿元,用于旅游景区景点打造、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接待功能区等。

Ø 救灾物资储备和应急宣教基地项目:投资0.25亿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Ø 区域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项目:投资1亿元,新建皖北地区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第六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创新固镇”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创新平台,促进创新产业化,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第一节  拓展创业、创新、创客、众创空间

1、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引导支持开发区争创创新型园区,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积极构建风投、创投、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推动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资源向创新平台集聚。

2、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行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人才激励政策,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育和引导,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积极举办全县创新创业大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实施“千名网商培育计划”支持一批乡土人才、返乡创业人才借助网络,实现创业创新。

3、激活众创空间

培养和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支持众创空间的创业创新服务设施及公共软件的建设,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优化众创服务环境,适时为创客提供免费高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

专栏6-1   科技创新重点项目

Ø 科创中心项目:投资0.5亿元,占地5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能力孵化企业4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申报并通过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

Ø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项目:投资1亿元,占地100亩,建设标准厂房2.5万平方米,写字楼1.2万平方米,生活配套服务设施1.5万平方米及配套公共工程设施。

Ø “创客”孵化器平台建设项目(创新创业园):投资0.3亿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创业园由咖啡吧、公共办公区、固定办公区、单独办公室组成。

第二节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1、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依托有实力、有潜力的大型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实施重点科技攻关、产业化等专项,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3、加大科技投入

整合关联项目资金,实行事前立项事后补助、奖励性后补助及共享服务后补助,综合运用以奖代补、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多种扶持方式。开展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金融创新,争取在我县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

第三节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

1、加快智能化、多功能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服务平台互联网综合平台和专业平台转变,推动业务模式、商务模式、产业模式的变革。在产业(孵化)园区、商贸集聚区、基层社区等建立工作站(联系点),打通基层服务断层和盲点,畅通联系渠道,建成多方联动、上下贯通、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企业服务网络。

2、搭建公共技术协同服务平台

鼓励和引导高校、科技站所提供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和专业化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搭建创新创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促成企业间技术、成果、仪器设备和信息等资源的协作共享和线上进行项目协同研发、零部件协同设计,增强产业集群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能力。

专栏 6-2  科技创新重点实施工程

Ø 专利技术和成果转化提升工程:健全专利管理机构,培育一支专利执法队伍,保护专利成果的转让和技术的实施。设立县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优势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及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Ø 科技人才引进及培养工程: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加强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科普人才的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第七章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生态固镇”

坚持绿色富县、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固镇富强、固镇美丽。

第一节  建设主体功能区

明确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形成“多规合一”,实现县域内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水清地绿。

重点开发区。做强县城、连城镇和新马桥镇,改善杨庙乡集镇区功能,建成经济、人口、要素资源集聚的密集区。

农产品主产区。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改貌,建设国家农产品主体功能区。

生态功能区。加强对浍河、怀洪新河、河、沱河及其两岸的综合治理,着力控制开发强度,积极防治水土污染、土壤侵蚀,加强生态保育,修复生态功能,建成县级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区。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的综合整治,建成传承历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弘扬国学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区。

第二节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1、强化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利用

加大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力度,提高生活污水收水率,提升污水处理厂的减排能力。完善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尽快形成减排能力。结合规模养殖业发展,谋划、推进养殖业减排项目,对所有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粪污综合治理,实现减排增效。2020年,城关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其他镇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

2、提升工业污染防治水平

加快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针对食品制造、化工、医药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建设污水深度处理设施,推动化工等存在污染风险的企业进入产业园区。鼓励企业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提高企业中水回用比例。依法对流域内超标排放、超总量排放及排放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3、加强综合治理

加快淘汰城区10吨以下燃煤(油)锅炉,提高燃气使用比例,加强对城市机动车尾气、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的治理和监督。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大力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强化土壤保护和综合治理,严控新增土壤污染。推动生活垃圾袋装化向建制镇扩展。到2020年,城镇生活用清洁燃料普及率达到97%以上,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达到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5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专栏7-1  污染治理等重点项目

Ø 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投资0.9亿元,在原厂址基础上扩建,形成日处理污水2.5万吨规模。

Ø 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项目:投资2.5亿元,用于刘集镇、濠城镇、石湖乡、王庄镇、湖沟镇、杨庙乡、任桥镇、仲兴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

Ø 城市垃圾转运系统项目:投资0.6亿元,建设压缩式转运站3座,总转运能力400t/d,配备垃圾收集车、集装箱式拉臂运输车等。

Ø 县城老垃圾填埋场封场治理项目:投资1.6亿元,对废弃的垃圾简易填埋场进行封场治理和生态修复。

Ø 经济开发区大气污染防治及污染减排项目:投资1.8亿元,淘汰20吨以下燃煤锅炉,采用集中供热或天然气锅炉,20吨以上锅炉及电厂安装脱硫脱硝装置,对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重点企业进行治理。

Ø 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利用项目:投资2亿元,建设建筑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分拣处理以及回收利用设施。

Ø 餐厨垃圾回收处理项目:投资5亿元,利用PPP模式建一座餐厨垃圾处理厂,从事源头收集、运输、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

第三节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1、强化用途管制

推动能源、水资源按质量分级、梯级利用,发挥资源最大效能。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抓好森林、湿地、湖泊、水系等重要生态系统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加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加强县域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提升保护层级。

2、完善林业生态建设

积极推进平原绿化,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构建以县城、乡镇、村庄为“点”,以河流、道路、沟渠为“线”,以基地造林、农田林网为“片”,点、线、片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3、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以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依法取缔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活动,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保护工作。制定实施水源地水质达标方案加快备用水源建设。

专栏7-2   生态保护重点项目

Ø 绿化景观建设项目:投资5.5亿元,含景观带建设(四路景观河)、浍河景观带建设(浍河桥至老龙头)、三八河东岸景观带3个子项目。

Ø 浍河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投资6亿元,用于水系清淤、河道整治、修筑护坡、排污截污及疏通,并对沿边环境进行绿化、亮化、硬化和园林建设。

Ø 怀洪新河水源地保护项目:投资8.6亿元,对怀洪新河、河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和绿化,保护怀洪新河集中式饮用水源安全。

Ø 环保监测执法能力建设项目:加强水、大气环境监测能力、环境监察能力、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Ø 浍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投资4.5亿元,胡报棚户区拆迁4.5万平方米,对固镇县天原化工有限公司、驰通混凝土搅拌站、固镇县石油公司油库、三里窑厂等企业拆迁及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和三八河、界沟污染治理工程。

Ø 城镇生态改善及绿化项目:投资20亿元,利用5年的时间,对县城以及县域范围内的所有乡镇所在地,实施大范围的城镇绿化,改善当地生态,美化居民生活环境。

专栏7-3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行动计划

Ø 污染治理设施大建设行动(2016-2018):“十三五”前半程,集中各方力量,重点推进工业园区、城区、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延伸污水管网的覆盖范围。

Ø 清洁流域全面提升行动:全面推进河流、沟渠、湖库水源、小型塘坝等水体治理工程,以截污、水系沟通、土方扩挖、水源调蓄等手段,提高地表水水体质量,稳定、保护地下水资源。

Ø 绿色质量提升工程:投资10亿元,完成绿色提升点1599个,共20万亩,新建苗木基地4万亩。

第四节  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居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1、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加强对农用地、城镇和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对采煤塌陷地、砖瓦窑厂用地及其他废弃地进行复垦。

2、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建设低碳及循环经济城市或园区,加强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利用“四位一体”、“猪-沼-果”、“猪-沼-菜”等生态模式,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

3、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消费,推行适度消费、节粮、节水、节能和循环利用资源,引导优先选择绿色环保产品。倡导绿色居住,推动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开展绿色建造。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

专栏7-4  资源循环利用重点项目

Ø 3万吨废旧轮胎综合利用项目:投资3亿元,利用废轮胎生产轮胎胶粒和无味塑化胶产品。

Ø 年产200 万吨微生物有机肥料项目:投资7.6亿元,采用畜禽粪便与辅料、 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发酵剂,通过发酵腐熟制造生产生物有机肥。

Ø 10万吨/年秸秆清洁纸浆项目:投资3.6亿元,利用农作物秸秆为原料,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新上2条5万吨纸浆生产线。

Ø 危险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投资3.2亿元,开展铜污泥、含镍污泥、电镀污泥等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

Ø 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项目:投资1亿元,每年在我县大型养殖场新建1-2处大中型沼气工程。

第八章  深化改革开放,打造“活力固镇

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第一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1、深化简政放权。逐步将公共设施管理、环境、专业技术教育、医疗卫生等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推向市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打造最活市场主体、最快审批速度、最佳投资平台和最好发展氛围。

2、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人员编制,确保行政编制总量不突破2012年底的统计数据。建立健全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全面实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使行政执法队伍编制与承担的工作职责相适应。

3、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职能,实现所有公共项目招投标进中心,制定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制度、规则和服务标准。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一门受理、集中审批、统一收费”的运行机制。

4、全面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深化行政事业收费制度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阳光政务”,增强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全面构建严格规范的法制环境,自由宽松的创业环境,公平正义的竞争环境,积极向上的作风环境,诚实守信的道德环境。

第二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以农村土地、金融改革为契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努力创建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区。

1、深化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建立县级土地流转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乡镇、村居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制定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抵押办法,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可交易、可抵押。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塌陷区土地复垦工作。

2、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为突破,支持担保方式创新,拓宽农村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县主要行政村“金融服务点”全覆盖,建立和完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推进农村金融组织、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创新,建立完善的农村信贷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第三节  完善商事体制与市场环境

着力改革商事体制,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环境,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1、改革商事机制。继续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推进“一照一码”、“先照后证”、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管理等改革,建立和完善商事登记后续监管和部门信息互联共享机制。

2、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固镇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功能,推动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平台建设。推进县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股份化改造,促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进集体企业和供销社系统改革,培育和吸引多元化投资和运营主体。

3、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深入推进“诚信固镇”建设。

第四节  推进财税和投融资改革

按照市场化改革要求,深入推进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1、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县镇财税管理体制,实施分类个性化考核办法,支持各乡镇特色化发展。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绩效评价,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科目、会计处理等具体工作制度。完善税收计划动态调整和组织收入工作协作制度。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2、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PPP等模式,参与城镇供水、管道燃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投资运营。探索完善县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向国有投资公司和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转变,实现企业国有资产的证券化和由管资产向管资本的监管方式转变。

第五节  扩大开放与合作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县经济转型发展;深化区域开放合作,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1、探索合作共建园区新路径

依托固镇经济开发区、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等载体,推进跨区域合作共建,探索合作共建园区利益共享机制,力争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合作共建与产业组团承接实现重大突破。加强与沿海城市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商会合作,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

2、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

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依托S101等交通干线,围绕首位产业、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开发、现代物流等领域,深化区域合作共建。加强与临近城市在劳动力市场、技术要素市场等方面的对接,开展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合作。

第九章  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强力推进规划实施

以要素集聚为关键,以规划统筹为基础,以组织领导为保障,以发展平台为支撑,全面推进规划实施,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第一节  强化项目支撑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项目谋划,扩大项目规模,提升项目质量,支撑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认真谋划好项目

研究国家、省、市政策新要求,科学谋划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蚌埠市重点项目库和省“大新专”项目库,支撑“十三五”规划实施。围绕主导产业,超前谋划一批带动性强的投资项目。持续不断向外推介一批、积极向上争取一批、加快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2、致力服务好项目

加强项目建设人才轮训,培养、储备项目建设人才,提高项目招引、项目推进、项目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落实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深入实施县级领导联系推进项目、县直单位包保帮扶项目制度,落实“保姆式”服务。强化帮扶意识,现场办公、现场督导、现场解决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建设、建设项目早投产。

3、加强项目监督管理

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审核监督,规范建设资金的使用,制定和实施项目建设保障措施,做到基础设施项目适度超前,产业发展项目确保重点,公共服务项目优化布局。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集聚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我县“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支撑经济良性发展。

1、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以科技园创业园专业孵化器等为载体,参与实施省“111”人才聚集工程,鼓励和支持引进各类优秀人才。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推行“订单式培养”,培育一批管理和专业人才。

2、创新投资融资机制

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集中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支出等项目。对城投、建投等投融资平台进行规范、整合,适时与市平台公司重组。积极引入PPP合作方式。启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工作,拓宽农民融资渠道。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社会中介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行业信用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我县企业信用建设体系。

3、妥善解决建设用地不足问题

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加大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力度,开展土地清理工作,盘活土地资源。争取“三挂钩两倾斜”政策支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大对开发园区等土地资源清理整合力度,盘活存量土地。鼓励企业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提高土地利用率。争取将重大项目纳入省“4105”等项目库,项目用地纳入省市专项。

第三节  建设法治固镇

厉行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促进司法公正,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探索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现政务信息公开。进一步整合执法主体和资源,建立健全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机制。

2、推进法治市场建设

严厉打击不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推进商标战略工程,保护知识产权,打击非法侵权行为。全面推进“信用固镇”建设,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为重点,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3、加快法治社会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信仰,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深化“12·4”国家宪法宣传日、“江淮普法行”等主题活动。继续创建法治示范县。

第四节  强化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规划的集体决策领导,发挥政府对规划的主导作用,凝聚县直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共同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1、强化党对规划实施的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

2、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

发挥政府对规划的主导作用,切实强化领导,凝聚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共同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科学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认真做好年度计划工作。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增强绩效考评约束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提出预测、预警意见和实施建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

3、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

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全县人民建设大美固镇的主人翁意识。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合力推进规划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