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县实验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2024-2025学年度,固镇县实验初级中学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为目标,立足学校实际与固镇县地域特色,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教育体系。经过一学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夯实教育基础
(一)科学规划课程设置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每周开设1节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领域。在日常生活劳动课程中,设置了内务整理、衣物洗涤、家居清洁、营养烹饪等课程模块,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生产劳动课程结合固镇县农业大县的特点,开设农作物种植、园艺栽培、手工制作等课程,让学生体验传统农业生产和手工技艺;服务性劳动课程则包含校园志愿服务、社区公益服务、文化宣传服务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创新课程实施方式
为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学校采用“理论+实践”“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视频展示、主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学校劳动实践基地、校外合作农场、社区服务场所等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农作物种植课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收获等全过程,在实践中掌握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还引入项目式学习方法,以具体劳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校园生态花园建设”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生物、地理、美术等学科知识,设计花园布局,选择植物品种,进行景观美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技能,还促进了学科知识的融合。
(三)开发校本劳动教材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成立劳动教育教材编写组,结合固镇县地方文化和学校实际,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劳动教材。教材内容包括固镇传统农耕文化、特色手工艺制作、地方美食烹饪等,如详细介绍了固镇花生种植的历史、技术,以及垓下剪纸、沱湖渔家服饰制作等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法。校本教材的开发,使劳动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丰富劳动实践活动形式,提升教育实效
(一)校内劳动实践活动
校园劳动岗位体验:学校在校园内设置了多种劳动岗位,如班级卫生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绿植养护员、食堂服务志愿者等,让学生轮流参与劳动实践。通过参与这些岗位,学生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还培养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劳动技能大赛:学校定期举办劳动技能大赛,内容涵盖内务整理、烹饪、手工制作等多个项目。大赛设置初赛、复赛和决赛环节,吸引了全校学生的积极参与。
校园劳动文化节:为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学校举办了首届校园劳动文化节。文化节为期一周,期间开展了劳动成果展览、劳动故事分享会、劳动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们将自己在劳动实践中制作的手工艺品、种植的农作物、烹饪的美食等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劳动心得体会。劳动文化节的举办,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使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校外劳动实践活动
农业生产实践:学校与固镇县周边的多个农场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农场开展农业生产实践活动。在农场里,学生们跟随农民伯伯学习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体验收割、采摘的乐趣。在2024年秋季的玉米收割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在农场里忙碌了一整天,虽然疲惫但收获满满。通过农业生产实践,学生们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会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增强了珍惜粮食的意识。
社区服务活动: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关爱孤寡老人、义务宣传等。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体验活动:为拓宽学生的劳动视野,学校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商场等场所开展职业体验活动。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学生们对不同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初步形成了职业规划意识。
三、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育质量
(一)配备专业劳动教育教师
学校选拔了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并从校外聘请了农民、手工艺人、企业技术人员等作为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带来了生动、实用的劳动课程,弥补了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二)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本学年度,多次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劳动教育专题培训、市级培训,校内组织劳动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培训内容涵盖劳动教育政策解读、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通过培训,教师们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三)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学校建立了劳动教育教师激励机制,将劳动教育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对在劳动教育教学、课程开发、实践活动组织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制定多元化评价标准
学校制定了涵盖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劳动习惯等多个维度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劳动态度主要评价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劳动技能评价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劳动成果评价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取得的实际成果,如制作的手工艺品、种植的农作物等;劳动习惯评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
学校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劳动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教师评价发挥专业指导作用,给予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家长评价则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表现,实现家校共育。例如,在“校园劳动岗位体验”活动评价中,学生先进行自评,然后小组内互评,教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家长也对学生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进行反馈,最后形成全面的评价结果。
(三)强化评价结果运用
学校将劳动教育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升学推荐的重要依据。对劳动教育评价优秀的学生,学校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在校园内进行宣传展示;对评价结果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制定改进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劳动素养。通过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五、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学生劳动素养显著提升
通过一学年的劳动教育实践,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掌握了丰富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完成日常生活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任务。在劳动态度方面,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和校园劳动的学生比例大幅增加。据统计,本学年度学生在家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比例从上学年的60%提高到了85%。同时,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劳动教育特色初步形成
学校结合固镇县地域特色,开发的校本劳动教材和开展的特色劳动实践活动,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认可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25年固镇县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会上,我校作为典型代表进行了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效果良好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学校加强了与家长、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社区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实践资源,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劳动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虽然学校已经建立了一些劳动实践基地,但部分基地的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实践项目不够丰富。同时,校内劳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部分劳动教育场所和设备存在闲置现象。此外,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还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整合社会优质劳动教育资源。
(二)劳动教育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目前,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课程内容过于简单,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方法上,虽然有所创新,但仍然存在传统讲授式教学过多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劳动教育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评价指标不够具体、明确。评价方式虽然多样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评价过程不够规范、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准确的问题。此外,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机制还不够健全,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七、改进措施与未来展望
(一)加强劳动教育资源整合
学校将加大对劳动实践基地的投入,完善基地设施设备,丰富实践项目。积极与更多的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整合社会优质劳动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劳动实践的空间。同时,优化校内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现有场所和设备的作用。
(二)深化劳动教育课程改革
组织教师进一步研究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优化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加强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设计,开发不同难度层次的课程模块,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方法上,继续探索创新,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式、体验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组织专家和教师对劳动教育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可操作。规范评价过程,加强对评价人员的培训,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建立健全评价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家长和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学改进和学校的劳动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未来,固镇县实验初级中学将继续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努力打造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劳动教育品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