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话与天津方言
〔固镇方言〕固镇方言区域以浍河流域为主线,南不过淮河,北不过陇海铁路,西不过蒙城、涡阳、永城,东不过泗县、五河。倘若寻觅更为正宗的固镇口音和风俗,则在永城、涡阳以东,五河以西,怀远东北,灵璧以南。从地图上我看到该方言区域以浍河为纽带,横跨九个县涉及两个省,很广大的。浍河发源于河南省境内,上游为东沙河。东沙河流域有夏邑县,这里乃孔子故乡。浍河上游包括曹操故乡亳州(古井贡酒产地)。浍河还流经当年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的旧址--临涣。
《新华字典》里“浍”为多音字,读“kuài”和“ huì”,但当地百姓从来都读“huì”。浍河流域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三百多万。
固镇解放前属于宿县管辖,解放后属于灵璧县(就是著名灵璧石产地)一个镇。1965年,把宿县的湖沟区、任桥区,把灵璧县的宗店、濠城,把五河县的西刘集,把怀远县的曹老集、新马桥区划归固镇而成立固镇县。
当地老人们称宿县为"南宿州",与"北徐州"相对而言。从人文方面看固镇,与现今蚌埠没有什么关系。即使历史上固镇曾经归属凤阳管辖,其文化差异仍然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固镇就是固镇,固镇就是"这一个",别无分号。寻找原汁原味的固镇文化,只能在浍河两岸。寻找固镇方言南不过淮河。一过淮河习俗就两样了。其实,淮河与浍河的南北距离不过几十公里。这真应了百里不同俗的古语。
〔固镇方言是天津方言的“母语”〕 延续600年的天津话要追溯渊源与固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四子燕王朱棣北征燕赵。领命后,朱棣沿京京古道(北京和南京之间的道路,兴建于战国时期,定名于明朝,明洪武七年设固镇驿站)北上。
当朱棣率队行至赤坎城(明代属凤阳府,今属新马桥镇,朱棣登基后改称仁和集)时,得隐士杨某计,对待将士仁爱宽和,礼贤下士,沿京京古道周边的固镇群众勇跃应征,朱棣的军队不断壮大。
行至直沽(今天津)时,朱棣就留下一部分士兵驻守在直沽,而这部分士兵恰巧都是从固镇一带征集的那批兵。由于明朝实行兵役世袭制,造成这批固镇籍士兵长期在天津生活。由于天津1404年才建城,建城前直沽(天津)本土人数并不是很多,而兵役的世袭制使得绝大多数固镇籍士兵的家人都纷纷在天津落户,从而导致当时在天津的固镇人和天津人数量悬殊不大。天津当地的群众和商贩为方便与固镇籍士兵及家属交流、办事,就有意无意地模仿固镇的方言,固镇一带的风俗习惯也给当地带来很大的影响。
到了晚清,李鸿章奉调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带来了大批淮军驻防天津。随着大批淮军的到来,当时,安徽来天津的人员也日渐增多。进一步巩固了安徽方言尤其是皖北方言在天津的优势地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天津著名历史学家李世瑜教授在研究天津方言时,就已经发现了天津方言和皖北方言之间的关系。当时李世瑜先生调查发现,天津话源自以宿州、固镇一带为中心的皖北平原。李世瑜根据天津卫方言的分布,首次提出了"方言岛"的概念,就是以天津旧城"为中心,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区域里说的天津话。
2011年天津7位语言文化专家来到固镇,目的就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固镇方言是天津方言的“母语”之一。
一个是北方商贸都市,一个是皖北农业大县,天津和固镇,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地方却因为方言相似变得熟络起来。“我到了固镇,就跟到家一样,一点都不觉得像是到了外地。“这是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庆株第二次到固镇考察,谈及感受他显得很激动,“在固镇我能听到乡音,真的很亲切。如果固镇人到了天津,一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和马庆株教授一样,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学院教授谭汝为也是第二次来固镇。“从历史资料和早年相关学者的调研来看,天津话和固镇话关系明显。”谭汝为说:“在第一次考察的基础上,这次天津市政协又组织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7名教授学者来固镇,调研两地方言的关系,寻找天津话的‘母语’”。
而李世瑜教授当年也专门到安徽和江苏一带考察方言,最终推断天津“方言岛”的“母语”来自宿州、固镇一带的皖北平原。
固镇方言是天津方言的“母语”之一。天津方言“近于蚌埠音,又似宿州语、类同蒙城言”,与固镇方言最为接近。至于相似点,在声调调值方面,天津与固镇方言的四个声调的调值高低变化基本相同,且一声、四声调值基本一致;在两字词组连读变调方面,类似“司机”、“下雪”等全部20组测试词组中,固镇方言有17组连读变调与天津完全相同。在方言词汇方面,两地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许多特色词语如出一辙。例如:捯饬、翻呲、腻歪等;在齿音字方面,天津话把zh、ch、sh读为z、c、s,例如把“办事(shi)儿”读成“办事(si)儿”等,而固镇方言同样如此。
经过多年的考证,天津官方于2011年正式宣布:天津方言来自以“固镇、宿州、蒙城”三角地带为中心的淮北地区,与固镇话最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