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走进固镇 > 历史文化 > 历史人文

固镇县城历史演变

发布日期:2023-02-09 09:47   作者:文化和旅游局信息员    来源:固镇县文化和旅游局    阅读: 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县城固镇,古名谷阳镇,俗名固镇桥,位于浍河北岸、京沪铁路东侧、京京古道上。

西汉初年,于今县城南1公里(浍河南、铁路西)处置谷阳县,因位于谷水之阳而得名。谷水即澥水,后演变为澥河。《水经注·淮水》云:“涣水(今浍河)又东径谷阳县,右会八丈故渎(今八丈沟),渎上承洨水(今沱河),南流注于涣。涣水又东径谷阳戍(今城关镇胡家报)南,又东径谷阳故城东北,右与解水会,水上承县西南解塘(今不详),东北流,径谷阳城南,即谷水也。”当时汉定侯冯谿被封于此。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封岑淮为谷阳侯。南朝宋、齐时,为阳平郡、县治,北朝北魏太和七年(483)改置谷阳镇,不久复为阳平郡治。南朝梁因之。北朝东魏为谷阳郡和高昌县治。隋至唐初为谷阳县治。唐显庆元年(656)至咸亨三年(672)继为蕲县治。   


北宋称西故镇,金称西固镇。明清两代设巡检司和营汛,固镇驿为京京古道凤阳至徐州间最大驿站。民国17年(1928)设团防局,民国20年(1931)设区署,民国27年(1938)5月26日被日军侵占。民国34年(1945)10月至民国36年7月,为灵璧和泗县的国民政府临时治所。民国38年(1948)11月28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固镇,中共民主政权泗五灵凤县(次年1月16日改称五河县)建固镇市,初辖解放、新街、洋桥三镇和固东、固南两乡。次年4月划归灵璧县,7月改建固镇区。1956年12月分建固镇镇和浍河区,1958年8月合建固镇人民公社,1959年6月分建固镇镇和固镇人民公社,1961年12月合建固镇区,1969年3月改建固镇镇,1979年12月更名城关镇。现辖浍河、瓦房街、黄园、站下4个居民委员会和刘庄、张洪、西圩、菜园、园东、固东、孟庄、杨栈等8个村民委员会。
  自蕲县治废后,居民陆续迁往驿站处(今南小街和官巷口一带)。金承安四年(1199)起,黄水屡次决口南下,夺淮倒灌,泛滥成灾,致使浍河几经改道。元明之际,浍河在固镇有两条河道:其一自三里湾(今属唐南乡)向南经窑湾渡,往北过谷阳渡,然后东流,为主河道;其二为越河,自三里湾向东经城隍庙岗南侧,再从官巷口与南小街(简称小街)中间穿过,而后东入主河道。明洪武七年(1374)建固镇驿站时,越河上架有9孔木桥,不久被洪水冲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又由灵璧知县周荣督工改建长13丈的7孔石桥,撑起双桅的大船也能通过,“势若长虹,凌空御立”,甚为壮观(《灵璧县志》)。从此固镇俗名固镇桥。至清乾隆年间,浍河始成今日状态。
  民国初年,老街北段的何小街已经形成。东边与老街平行的瓦房街形成于日伪盘踞时期。1965年7月建县后,固镇成了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区迅速向北发展。东西向的固一路和固二路,西边与老街平行的黄园路和胜利路相继建成,老街也得到相应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