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政风行风热线

固镇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戴传捷为市民答疑解惑

发布日期:2023-09-19 07:28    来源:固镇县人民政府    阅读: 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上线日期:2023年9月19日

上线领导:固镇县政府副县长  戴传捷

主持人:今天上线的单位是固镇县人民政府,来到我们节目的嘉宾是固镇县政府副县长戴传捷。戴县长,欢迎您!

戴县长:主持人好!各位听众、观众朋友们,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能在《政风行风热线》栏目中与大家沟通交流。

主持人:今天来到我们节目的还有固镇县人社局局长张公令,副局长吴凤军、易珊珊。

欢迎你们的到来。

问题一

主持人:您好,戴县长!暖民心就业促进行动开展以来,我们老百姓都十分关注,就业是民生之本,和每家每户都息息相关。在这里,想请戴县长为我们介绍一下固镇县在开展就业促进行动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哪些成效?

戴县长:好的,主持人。

正像主持人刚才提到的,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发展。近几年,受疫情等原因影响,部分行业、部分群体失业风险上升,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压力增加,人民群众对就业服务需求增强。省市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促进行动作为十项暖民心行动之一高位推进,我县积极落实省市安排部署,围绕两个目标认真开展暖民心就业促进行动。第一个目标就是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就业、充分就业,通过我们以社区为载体打造“三公里”就业圈,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及其他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获得更多就业机会。第二个目标就是促进人力资源精准匹配,目前企业普遍存在劳动力资源供求信息不对称、技术工人紧缺等难题,通过就业促进行动,帮助企业解决缺工问题。

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我们从助力“家门口”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强化企业用工和深化多元服务等4个方面制定了创新社区就业服务平台、支持高校毕业生留固就业、建立重点企业用工服务机制、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等12条具体工作举措。今年以来,累计开发各类岗位992个,开展各类培训9120余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550人,组织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118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517人,其中,帮助企业解决用工3000余人。

问题二

主持人:戴县长,刚才在介绍就业促进行动时,您提到依托“三公里”就业圈建设,促进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在这里,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三公里”就业圈有什么优势?取得哪些成效?

戴县长:好的,主持人。

“三公里”就业圈,是以社区“三公里”范围内的劳动者、市场经营主体为重点服务对象,搭建供需桥梁,帮助求职者与用工主体精准对接,达到社区“三公里”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就近就业的目标。

“三公里”就业圈促就业方面主要有两个优势:第一个优势是社区居民找工作更加便捷。“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会动态发布大量企业招聘岗位信息,有就业意愿的社区居民使用手机登录 “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填写个人求职意愿等相关信息后,系统会自动推送所需相关岗位。第二个优势是岗位对接更加精准。我们利用信息化技术,根据注册居住地定位,系统自动精准推送就近就业岗位,做到企业用工信息和求职需求自动匹配,省去了求职者在大量招聘岗位里自己去挑选的麻烦。

目前我县县城区16个社区均纳入“三公里”就业圈范围,创建率达100%。累计有6716家经营实体注册入驻、32970名求职者注册并激活“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发布岗位24余万次,对接成功9729人次。我县也被蚌埠市评为“三公里”就业圈、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先进地区。谷阳镇10个社区分别被认定为省级、市级充分就业社区。

问题三

主持人:戴县长,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尤其是今年,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请问在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

戴县长:对。正如主持人说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我们政府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县正在重点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是拓宽就业岗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是高校毕业生比较青睐的就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我县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今年以来,面向社会公开从全国范围内引进紧缺岗位人才6名,招录中小学教师、医技人员、县委党校、开发区等机关事业单位岗位人员537名,招募刘集镇中心小学、濠城镇中心小学等“三支一扶”支教人员4名、定向委托培养乡村医生19名,招聘县投资集团等国企岗位人员80名。二是强化就业服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组织企业到安徽科技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校、淮北师范大学等开展校企对接活动6场,促成200余名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三是加强就业帮扶。扩大就业见习规模, 26家机关事业单位开发见习岗位35个,蚌埠鹏睿农牧产业有限公司、安徽万嘉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安徽润鹏木业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见习基地开发青年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507个,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116.4万元。依托“三公里”就业圈,建立实名帮扶台账,对有就业意愿的,采取“一对一”精准帮扶,实现865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全覆盖,帮扶率达100%。对于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以及残疾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人一档”精准服务,帮助62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问题四

主持人:戴县长,您刚才给我们逐一介绍了就业促进行动、“三公里”就业圈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可以看出咱们固镇县在促就业方面是下了大决心、大力气的,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当前服务企业用工创优营商环境方面,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哪些成效?

戴县长:好的,主持人。

我县服务企业用工措施总的可以概况为“一问、二搭、三促”三个字。“一问”是问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就业需求,通过建立“两个清单”(企业用工需求清单、求职者就业意向清单),帮助求职者和企业精准对接。目前,已累计摸排缺工企业70余家,提供岗位3100余个,建立求职者就业意向清单,摸排就业意向人员2900余人。“二搭”是搭建企业和求职者沟通平台,通过政府网站、公众号、抖音等媒介发布招工信息,累计浏览量达110余万次,举办“2+N”专场招聘活动118场,帮助求职者和企业有效对接。(“2”是指周三就业招聘、周六人才对接主题招聘活动,“N”是指针对特殊群体和地方特色组织开展的招聘活动,比如:退役军人、妇女、残疾人等专场招聘活动)“三促”是促进企业和求职者合作对接,组织“就业直通车”专车送工56次、开通“接您回家”服务班车13车次,实现3000余人与50余家企业完成合作对接。这些做法先后被中国劳动保障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等报刊、媒体推广。

另外,我县还建立了“四项跟进机制”。一是跟进重大项目用工需求。在蚌埠英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重振能源有限公司、蚌埠大成食品有限公司二期等重大项目投产前,成立招工工作专班,与企业对接,提前摸清缺工底数、缺工工种、工资待遇、食宿等情况,帮助招聘员工2800余人,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题。二是跟进企业生产用工需求。选派了24名责任心强、沟通能力突出的业务骨干组成“人社服务专员”队伍,服务送上门,动态跟进企业生产用工需求,多渠道满足企业用工需要,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用工服务。三是跟进企业人才引培需求。根据企业人才引进需求,组织校园招聘、校企对接活动6场,帮助企业对接技工院校开展新员工培训2100余人,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四是跟进援企稳岗政策落实。常态化开展惠企政策宣传,落实等援企稳岗若干政策,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860万元,其中企业贷款9户2700万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122笔3160万元;累计兑现各类补贴1812.44万元,其中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01.47万元,村级就业帮扶公益性岗位补贴1427.2万元;为49家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岗前技能培训2137人,补贴170.96万元。

问题五

主持人:今年中秋节、国庆节临近,保障农民工及时领到工资,过个好节尤为重要。请问,戴县长,固镇县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戴县长:固镇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为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确保辛勤工作的农民工能够及时领到工资,固镇县主要从制度执行、常态化监管、应急处置、宣传报道4个方面发力,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

一是制度执行方面。对全县在建项目严格落实用工实名制、农民工工资专户制度、存储工资保证金制度、分包单位委托总包单位代发工资制度和维权告示牌等各项制度,对新开工的工程项目,督促施工项目做到开工必开户、开工必配备劳资专管员、开工必进实名制平台。

二是常态化监管方面。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综合运用日常巡查、专项执法、联合执法等执法方式,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推进在建工程项目录入蚌埠市实名制管理及工资监管平台,实现全县在建工程项目数据一网通查。

三是应急处置方面。人社、公安、信访、法院、住建等多部门联合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及时化解欠薪隐患。做好法律援助和劳动仲裁快立快裁,打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在最短的时间内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是打击欠薪方面。加大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查处情况的报道,对恶意欠薪犯罪行为形成有力震慑。对严重违法失信的企业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后依法向社会公布,引导企业主动守法、诚信用工。

今年以来,我县为241人追要工资693.6万元,为880名农民工代发工资1265万元;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送公安2起;对3家公司和3名个人因拖欠工资行政处罚,并在信用中国予以公示;对1家企业和3名包工承包人依法纳入失信联合惩戒。目前我县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情况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集体讨薪事件。如果有欠薪等情况,希望广大群众及时通过0552-6057283向我们反映问题,我们会及时予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