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走进固镇 > 固镇概况 > 古迹介绍 > 垓下遗址
垓下遗址

垓下遗址

发布日期:2024-01-15 19:44   来源:县政府办公室    阅读: 次   字体:[  ]   

垓下,古地名。汉刘邦围项羽于此。位于固镇县城东二十四公里处,濠城镇北,沱河南岸。

公元前二0二年,项羽率十余万大军退至垓下,深堑防守,兵少粮尽。刘邦汉军及诸侯各路重兵重重包围,展开垓下决战。汉军夜唱楚歌(四面楚歌),项王闻之,疑汉已得楚,悲歌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爱妃虞姬弹剑哀和:“汉兵已落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偷生。”遂伏剑自刎,留下“霸王别姬”千古绝唱。项羽见大势已去,夜率八百子弟突围至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自刎,时年仅三十一岁。
    “垓下之战”,楚败汉胜,至此,为时四年的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从此走向鼎盛。在垓下,今濠城,留下了闻名世界的垓下古战场遗址。“垓下遗址”,198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垓下遗址(俗称霸王城)座落在沱河边高地之上,为不规则土筑四方城。城依地势而建,四角呈弧形。勘探表明,城垣埋于地下的基础保存较完整,结构形制较清晰,走向明了,除西垣部分地段外,其余东、西、南、北四垣均较直。东、西、南、北四垣长度分别约为410、480、280、340米,总长1510米,城内面积(不包括城垣)约15万平方米,包括护城河,城址面积近20万平方米。方向350度。该城分东、西、南、北四门,四门原貌无存,城墙轮廓从外围清晰可见,从内部看形如锅底状。城墙最高处与城外农田落差达3米多。城外护城河遗迹可寻,虽部分已平为耕地,但大部分尚存。遗址内南半部为居民生活区,北半部分为耕作区,遗址外围为农田,沱河水(古为洨水)从遗址西南向北绕遗址西、北城墙外围,而后直流向东,沱河水与护城河相通,沱河在城的北部,被利用为护城河的一部分。遗址内地表,遍布汉代陶片、瓦砾等建筑材料碎片,随处可见到残破的绳纹筒瓦片、云纹瓦当片、板瓦片、碎青砖块、陶器碎片。这种堆积主要集中在城址北部的高地上。遗址上汉代文化层厚度从地表到下层2—3米不等。遗址的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汉墓数百座,这些汉墓俗称“古(谷)堆”,有“濠城古(谷)堆三千三,数罢金山数银山”的传说。垓下遗址城垣与大小土丘彼此相应,大有众星拱月之势,有传说这些土丘是古代摆军列阵的营垒,实则是汉代墓葬群。

2007年,为制作垓下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省考古所对垓下遗址进行了初步的考古解剖,了解垓下遗址的分布情况和性质。通过考古,有了重大的发现,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安徽省考古所专家现场论断:垓下在4500年前,就是一处城址。时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垓下之战古战场和汉代城址,是对早期古城的再利用。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江淮地区无史前古城址的空白。

垓下在汉以后,因境内有洨水(今沱河),设洨国,为洨侯吕产的封地,后汉改洨县。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曾任洨县令,世称“许洨长”。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垓”字,“为河边高地”这与垓下遗址的地貌相符。北魏孝静武定六年废洨县置连城县,濠城一词见于北魏书地形志:“谷阳连城县有濠城环宇”的记载,至于洨城改叫濠城,凤阳府志、灵璧县志说:“濠城者,洨城之误也。”